页面

MAS has not asked banks to 'keep quiet' about origins of wealth inflows into Singapore

MAS has not asked banks to 'keep quiet' about origins of wealth inflows into Singapore: Private banking group

MAS has not asked banks to 'keep quiet' about origins of wealth inflows into Singapore: Private banking group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 building. (File photo: AFP/Roslan Rahman)

14 Apr 2023 07:01PM (Updated: 14 Apr 2023 07:01PM)

SINGAPORE: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 has not instructed banks to "keep quiet" about the origins of wealth inflows into Singapore, the Private Banking Industry Group (PBIG) said on Friday (Apr 14).

The industry group's statement was issued following a Financial Times article that said MAS had issued a "tacit directive" to banks, instructing them to avoid discussing the sources of wealth inflows. 

The article published on Friday claimed that the directive was made during a meeting of an industry group comprising bankers and regulators on Feb 20. 

Although China was not mentioned by name during the meeting, the report cited three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the talks as saying that "it was clear regulators were referring to the country". 

PBIG refuted these claims and said that the central bank has not issued any directive to banks, "tacit or otherwise".

At the Feb 20 meeting, the PBIG noted that "while public commentary tended to focus on fund flows from China into Singapore, the sources of overall inflows into Singapore in fact remain diversified".

The increased fund flows into Singapore were from high net-worth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markets, said the group. 

"The meeting agreed that, in the face of increased fund flows into Singapore, it was important to maintain robust risk management controls to safeguard against money laundering and terrorism financing risks," added PBIG. 

The group said that the meeting also discussed how to facilitate the deployment of wealth to purposeful causes, given the growing interest from family offices in philanthropy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will benefit Singapore and the region.

The PBIG is currently co-chaired by MAS and UBS, having been re-constituted from the Private Banking Advisory Group in 2011.

The group holds thrice-yearly meetings to discuss matters concerning the trust, reputation and growth of Singapore’s private banking industry.

「有麝自然香」!無須自吹擂?

美联储5月加息0.25个百分点的概率升至82%

沃勒讲话后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美联储5月加息0.25个百分点的概率升至82%


《华尔街日报》

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交易员现在认为美联储在5月份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82.3%,此前美联储理事沃勒表示,决策者需要继续提高借款成本。

文字大小

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交易员现在认为美联储在5月份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82.3%,此前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表示,决策者需要继续提高借款成本。此举将使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达到5%-5.25%。

根据芝商所(CME) FedWatch工具,6月份再次加息0.25个百分点的机率也跃升至近18%,交易员也下调了他们预计今年晚些时候的降息幅度。美国国债收益率跳升,2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9个基点,至4.08%。

(本文译自MarketWatch)

...



下周二港銀行體系總結餘降至562.61億港元

金管局承接逾9億港元沽盤 銀行體系總結餘將降至562億

金管局承接逾9億港元沽盤 銀行體系總結餘將降至562億
hk01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港元兌美元滙價又觸發7.85的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在紐約時段承接9.03億港元沽盤,以捍衞本港聯繫滙率制度。

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下周二﹙18日﹚將降至562.61億港元。


2023-04-15 11:27:00

港匯|金管局今承接9億港元沽盤 本月累計接錢4次

金管局今承接9億港元沽盤,本月累計接錢4次。

港元匯價再度觸發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在紐約時段承接9.03億港元沽盤,沽出美元,下周二(18日)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降至562.61億港元。


後話

之前,周五(14日)港銀行體系總結餘才降至571.64億港元。下周二將降至562.61億港元。

然而,這並不意外!加息壓力再增強了!也回想起以下倆星期前的新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



樓價反彈難持續|料短期新盤低開

樓市走勢2023|待售樓花多、樓價反彈難持續|料短期新盤低開

   
    2023.04.13
樓市走勢2023, 香港樓市, 老樓周記, 劉兆昌, 新盤, 開價, 香港樓價, 樓花, 買樓, hkbt, 香港財經時報
樓市走勢2023|近日新盤頻推,二手業主心雄,樓市焦點集中於一手。縱使年初樓價反彈,但升勢未必持續!發展商短期內或仍低開推盤,樓價有下行可能。

樓市走勢2023|日前找代理睇樓,近月樓市反彈,業主態度強硬,看了兩個交吉單位,另一個尚有租約(無樓睇),代理引述業主指,「一蚊都無得減」,縱使其中一個業主不在港,也透過本港代理人說,「唔急賣!」

樓市走勢2023|新盤低開吸客、二手市場受壓

這也難怪。去年跌市,若肯減價一早已賣;反之,一手盤似乎更加想賣樓,踏入4及5月,會有更多新盤推出搶客,二手更難短期改善。

反價浪潮由2月開始,加上新盤「復活」,兼且以低價搶灘,已令二手成交縮減。好的方向是大市已趨穩定,毋用大幅減價留客;不好的是少了新資金入市,導致近月成交嚴重萎縮,拖慢了回升速度,更何況新盤以低售價、低首期和低門檻搶客,使到二手市場優勢下降。

樓市走勢2023|料新盤續成樓市焦點

與以前不同,新盤加推加價異常克己,和從前旺市時連環加幅截然不同,既然未敢大幅加價,便會出現「塘水滾塘魚」膠着下去。

二手成交橫行發展,長假期內眾多市民外遊,令睇樓活動受影響,整體一及二手交投較淡,料4月
份市場焦點仍落於新盤,二手交投難免受影響。

樓市走勢2023|尚有1.3萬伙可售樓花未推出

地政總署資料顯示,首季新申請單位數目減少,但目前已批出預售樓花但尚未發售的新盤單位總數仍積存超過1.3萬伙,預期次季多個新盤魚貫登場,樓市焦點集中一手市場。有專家統計,一手住宅供應已累積有7.9萬伙,按過去三年每年平均1.46萬伙一手住宅銷售宗數計算,市場可能需要
5.4年來消化目前已落成和建築中的未售出單位。

樓市走勢2023|新盤仍有減價壓力

這意味著,縱使樓市已經回穩,發展商有消化存貨的壓力,加上全經經濟未完全復常,新資金重投樓市需要時間來觀察。

回顧去年第4季,市場氣氛相當淡靜,發展商為免割價而暫停推售新盤樓花,改為放賣貨尾現樓。積壓至今,已有相多當已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的新盤仍開售,疫情放寛及開關未能令樓市180度轉向,發展商變相開始減價,重點推售較遠期樓花。

樓市走勢2023|近年買樓業主或面臨帳面虧蝕

若樓花以低價開售,正反映發展商對未來一年半至兩年內樓市發展相當審慎。部份樓花價還平過現樓價的時候,正好代表過去一至兩年入市的新盤買家,帳面已錄得虧蝕,有人指「在2017年買樓的買家也可能也要蝕」。

正正老樓看的一層三房單位,業主在2019年買入,目前叫價較買入價帳面輕微蝕讓,若果真的話,過去四至五年購買的業主正享受到樓價回穩的成果。

樓市走勢2023|預期短期內新盤開價不會進取

展望第二季,新盤成交量會增加但價錢未有很大的上升動力,而且今年與明年住宅供應量屬於新高,加上發展商已經很久未有賣樓,因此有去貨壓力。在該等因素下,發展商在第二季很大機會續採「求量不求價」的策略推盤。

樓市走勢2023|未來樓價仍有機會向下

曾有專家向老樓認為,建議買家亦要觀望一段時間才考慮置業,因樓價在去年12月份已經見底,而那是短期的見底,彈升3至4個百分點;其後會出現頗強的阻力,若然屆時沒有上升, 很大機會會向下。

作者簡介:劉兆昌為資深地產傳媒人,自1988年起投身地產傳媒採訪工作,見證香港樓市大時代三十年變化,曾任多間傳媒機構地產版主管,為香港傳媒界第一代地產版從業員,並曾於2010年出版首本買樓入門書。目前為自由創作人,中港兩邊走。


後話

上文章所述應似接近樓市現況的複雜性和前景不明朗走勢,也似老實故事,是好故事否只角度問題,重要的是實事求是吧。

Kyle Bass再看淡港元 明言有幾多就沽空幾多

大淡友Kyle Bass再看淡港元 明言有幾多就沽空幾多

大淡友Kyle Bass再看淡港元 明言有幾多就沽空幾多
hk01   撰文:
張偉倫
出版:
更新:


屢次發表看淡港元前期的對沖基金經理Kyle Bass,似乎並無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沽空港元一定輸的「溫馨提示」放在心上。據報維持其本人在2017年底已建立的港元淡倉。

據《彭博》報道,Kyle Bass維持其已建立的港元淡倉,與中美地緣緊張局面不斷升級,特別是受到台灣問題影響。

他明言較以往更有信心賭注會成功,並引用最近離開香港銀行系統的存款規模相關數據作證明。

他又指出在亞洲的倉位只有一個,就是沽空港元,有多少便沽空多少。

財爺曾指出對賭港元一定輸

去年11月時,陳茂波曾指出政府非常重視確保香港的金融穩定和安全,多年來一直將港元匯率維持在1美元對香港 7.75 對7.85。而外匯儲備約為4,300億美元,相當於香港貨幣基礎的1.7倍。他直言如果與港元對賭,你一定會輸(if you bet against Hong Kong dollar,you are bound to lose)。

過往曾因沽空港元等亞洲貨幣損手

去年7月時,Kyle Bass再度發表看淡港元前景言論,並透露正拋售港元。他接受日本傳媒訪問時指出,聯繫匯率制度或難再與美元掛鈎,又預料一年內聯匯制度將被重新評估,屆時港元兌美元將貶值30至40%。

Kyle Bass早於2016年時曾表明已沽空港元及人民幣等亞洲貨幣,可是旗下基金因此受到損失,於2017年基金虧損19%。

「聯匯不脫鈎」期權 總回報達14厘 分析︰對賭沽空大鱷 有贏面

撰文:
翟梓謙
出版:
更新:


聯繫匯率制度今年成立40年,多年間,不論是市場、媒體甚至是政客,不時有聲音要求檢討聯匯制度,包括討論到底港元應否繼續與美元掛鈎。甚至有基金經理揚言沽空港元,對賭聯匯最終脫鈎。

聯繫匯率會否脫鈎,乃是未知之數,不過近日有傳中資銀行為私銀客戶提供「對賭聯繫匯率不脫鈎」的交易方案,總回報高達14厘,引起市場關注。有基金經理認為,聯繫匯率本身性質屬低風險,有贏面,但就提醒期權合約風險回報含有槓桿,令相關投資仍有一定虧損風險。

1983年10月17日起,香港開始實施聯繫匯率制度。貨幣基礎得到美元資產的十足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亦提供兌換保證,承諾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賣出港元,並在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買入港元。

ADVERTISING

每逢美國加息,當港息與美息擴大差距,港元匯率都會相應走弱。當港元匯率跌至7.85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便會按銀行要求「接錢」,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便隨之減少。

而每當銀行體系總結餘下跌,往往引起外界關注,甚至出現「資金外流」風險、體系結餘跌至零等討論。金管局亦多番澄清,銀行體系結餘的增減是聯繫匯率制度的正常運作,並不影響香港銀行系統的穩定性。

國際大鱷索羅斯於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多次狙擊港元港股。(路透社)

覬覦聯匯脫鈎機會 大鱷聲言沽空

過去,聯繫匯率制度引來「大鱷」關注,為人熟知有1997年索羅斯狙擊港元計劃,當時他認維持聯匯制度成本高昂,港府未必能夠成功抵禦,便發動攻勢但失敗告終。

及後,雖然未有像索羅斯這樣的基金經理高調狙擊港元,但有個別大鱷公開支持沽空港元,包括海曼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Kyle Bass、對冲基金Saba Capital創辦人Boaz Weinstein等。

在去年香港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便為聯匯護航,直言「如果有人與港元對賭,你一定會輸」。可是,有「小巴菲特」之稱、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Bill Ackman不留情面,去年11月底在Twitter發文,宣稱持有大量港元空倉,更直言「聯繫匯率對香港不再有意義」。

工銀亞洲據報近日便向個別私銀客戶提供「對賭聯繫匯率不脫鈎」的期權產品。(資料圖片)

與Bill Ackman對賭 期權金回報達9%

大鱷聲言做淡港元,但近日便有傳中資銀行為個別私人銀行客戶提供「對賭聯繫匯率不脫鈎」的期權交易,變相做大鱷的交易對手。產品回報率達9厘,總回報更高達14厘,引來市場關注。

所謂「對賭聯繫匯率不脫鈎」,其實是透過美元兌港元「勒式期權」(USDHKD Strangle Options)合約,分別賣出12個月的認沽及認購美元期權,只要期內不升穿和跌穿強弱兌換水平7.75至7.85,客戶便可賺取期權金。

工銀亞洲據報近日便向個別私銀客戶提供有關產品,每張合約名義價值達1億美元,為期一年,年度回報率逾9厘,按金僅需5,000萬港元,槓桿比率超過15倍。只要一年內港元匯率穩定7.75-7.85的波動區間,客戶便可賺取約450萬港元期權金。

此外,客戶存放於銀行的按金同時可賺返一年的定存利息,息率約4厘至5厘,令總回報率高達14厘。

不過,透過賣出認沽及認購期權,相當於裸期權(Naked Option),客戶能夠輕易賺取期權金回報,但同時面對「無限大」的空倉風險。

屬高槓桿產品 有一定贏面

石壁投資管理(香港)投資總監區偉志指,市面上的確有上述的港元期權交易,可以說是與那些大鱷對賭。

對於上述中資銀行出售的產品條款,區偉志解釋其實是相當高槓桿的產品。原本每張合約名義價值達1億美元(折合逾7.8億港元),一年內以賺取約450萬港元回報,回報率約0.57%,但透過期權提供15倍的槓桿,客戶只需要提供5,000萬港元按金,變相回報率高達9%。

香港金融管理局提供港元兌換保證,承諾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賣出港元,並在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買入港元。

這種看似「高回報、低風險」的產品,為何銀行會貿然向私銀客戶出售?區偉志相信,像Kyle Bass、Bill Ackman這些大鱷宣稱認購港元淡倉,銀行需要為其尋找交易對手。另一方面,亦有一些人不是「賭」港元下跌,而是有實際需要對沖外匯風險。

區認為,與他們對賭其實有一定贏面,始終外資未必了解聯匯制度,不明白金管局的接錢能力,他們有九成機會輸。

此外,本身聯繫匯率制度風險相對低,中資銀行亦對國情相當理解,銀行作為發行人亦對這類交易有一定信心,否則一旦客戶無法接貨、補倉,發行人亦面對一定虧損。


後話

上有新舊新聞作聯繫分析。誰將會是勝者或敗者?仍言之過早。又勝在那卻敗在那?勝或敗者總也有付出代價,也是負面的因將是互拼消耗戰。

金磚推動本幣結算 專家質疑成效

金磚推動本幣結算 專家質疑成效:美元被取代已聽過太多次

hk01  撰文:歐敬洛
出版:


巴西總統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訪問中國,他在4月13日於上海訪問新開發銀行,又稱金磚銀行的總部時,呼籲金磚國家應以本國貨幣結算。這是去美元化的又一舉措,但有專家認為,若要真正對美元構成挑戰,金磚國家必須團結一致,且貨幣必須自由買賣、不受管制,否則將很可能是空話。

美元在全球金融體制受到威脅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經常發生。最近的一次,是緣於俄烏戰爭俄羅斯遭到制裁,俄羅斯利用美元結算遭受很大限制,因而被迫改以人民幣結算,讓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使用率大增。

盧拉提出的金磚銀行本幣結算也是其中一個,金磚五國包括了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集團現正考慮把伊朗及沙特阿拉伯也包含其中。

圖為4月13日,盧拉訪問上海新開發銀行,又稱金磚銀行的總部時致詞。(Reuters)

英國經濟學家,提出「金磚四國」理論的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奧尼爾(Jim O'Neill)表示,考慮到發行世界主要儲備貨幣所帶來的所有額外責任,美元退出對美國來說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美國今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佔據主導地位。

金磚國家在推行其貨幣結算前,要擴大其影響力仍要面對很多挑戰。奧尼爾指出,原因是時至今天,組織除了發表象徵性的聲明之外,要取得什麼共同成果還不清楚。且關鍵是集團最主要的經濟體是中國和印度,兩國在地緣上激烈競爭。

「我經常認為,中國和印度——世上迄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間缺乏合作讓人感到可惜。如果他們能夠克服歷史上的敵意,制定一個雄心勃勃的共同議程,以擴大貿易並解決疾病或氣候變化等問題,那麼由金磚國家推動的金融和貨幣政策,挑戰以美元為首的貨幣市場的想法將不僅是可信的,更可能實現。」

因此奧尼爾認為,中國可以先踏前一步,邀請印度共同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並與金磚國家共同實現跨國基建等議程,為亞洲和其他地區作出更大和持久的貢獻。否則金磚倡議只不過是中國倡議,把中國的優惠政策強加於別人。

奧尼爾又指出,想要對美元構成戰略挑戰,就必須允許且鼓勵國外和國內的投資者自行決定何時購買或出售以其貨幣計算的資產。這意味着並非中國的資本控制。

對於可能加入的伊朗和沙特也是一樣,儘管兩個石油大國的加入可以大幅拓展金磚集團的實力,但除非取代美元是所有國家的共同願望,且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否則這最後也只會是空話:「過去已有多太次聽到石油可以就一種新的貨幣定價,首先是德國馬克、然後是日圓、然後是歐元,但今天大家在用的依然是美元。」


後話

談何容易?涉及各國相方互相贸易出入口差額多少,對手國貨幣穩定否,對兌換率浮動定價法則等難度。這最後涉及各國利益問題,並非似 money changer games 咁 simple。

然而,當與歐美貿易仍要用和有美元或歐元。這也是一般經濟常識道理,並非創新言論。

調查指移民潮半年內再現高峰

調查指移民潮半年內再現高峰 後遺症:七成「留港長者」有抑鬱傾向

rfi  發表時間: 


La reprise en main de Hong Kong par la Chine est visible partout dans l’ex-colonie britannique.香港 © Ben Marans via Getty Images
作者:
7 分鐘

港人移民潮及其後遺症之嚴重,可從一個民調得到反映:36%受訪長者有家人移民,而未有隨家人移民的「留港長者」有69.9%有抑鬱傾向。而一個移民展覽公布的參加者網上調查亦顯示,約八成半人意向在兩年內離開香港,主辦單位估計,半年內將為港人的移民高峰潮,留港長者的問題須小心處理。


移民導致的人才流失以致人力短缺的問題,不同行業和港府均在設法應對,但未有隨子女移民的「留港長者」問題,昨(13日)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一個調查披露。調查於去年11月至今年2月間以問卷訪問203位50歲或以上丶非居於院舍的香港居民,結果發現,這批「留港長者」大部分屬退休人士,當中有36%受訪者表示,有子女在2020年或之後移民,移民者大部分是長者的最主要照顧者。

調查又發現,相對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留港長者」在社交情況及情緒健康方而均顯着惡化。以「長者支援網絡量表」調查,近八成「留港長者」的社交孤立屬「高風險」,較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多出三成三。若以「老人抑鬱短量表(GDS-4)」調查,近七成「留港長者」有抑鬱傾向,較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多出三成半。

另外,子女移民亦對「留港長者」的健康及生活狀況造成負面影響,包括約四成「留港長者」表示子女移民後「記憶變差」丶「更常失眠」丶減少逛街及到茶樓等消閑活動,以及「影響日常開支」。

面對子女移民,調查發現,最多「留港長者」「自救」的方法是「學習使用新媒體通訊方法或軟件,以便與在遠方的子女緊密溝通」;建設要照顧自己的心理預期及「與地區團體建立關係,以獲得處理問題的資源。不少受訪者更希望獲得心理或小組支援服務。

順利長者鄰舍中心主任翁偉承建議計畫移民的子女,應與父母坦誠溝通,特別是照顧安排的期望,及早準備。

另一方面,環凱移民顧問有限公司董事張家禧上月中旬已在一個移民展覽上指出,不少移民家庭是「核心家庭」為一組,即是一位申請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故絕大部分移民家庭成員都未必包括他們的父母,移民者在有需要時,應尋求政府或社工協助照顧留港長者。

該個名為第四屆國際移民及置業博覽的主辦方,在展覽上公布向已登記參觀展覽的3.5萬名人士進行的「港人移民意向調查」結果,發現當中多達85%受訪者表示有意兩年內離港,而月入在「15萬元以上港元」且有較大移民傾向的家庭群組,佔36%;而月入較低的「2萬至5萬港元」及「2萬元以下港元」的家庭,亦分別佔23%及19%,反映一般家庭亦有意離開香港。

上述移民展覽已是不足一年時間再次舉辦,主辦方稱,一連兩天的展覽錄得3.5萬入場人士預約登記,較去年上升三成,加上移民查詢近三年不斷上升和機場恢復正常運作,相信半年內將會是港人的移民高峰潮。


後話


既有外來人才移入,也可有人才移離。有來有住,人才輪轉,生生不息,也非不好事吧。更可況仍是環球化經濟也生活嘛!

美國今年底前未充分具備減息條件 料高息環境維持

摩根資產管理:美國今年底前未充分具備減息條件 料高息環境維持

AASTOCKS新聞
2023/04/14 


 
 

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表示,該行對第二季資產配置取態仍然審慎,並重申美國聯儲局於5月份加息四分之一厘的預測,加息週期料將告一段落,但認為今年底前減息條件仍然不夠充分,相信高息環境將持續一段時間,維持現時「債優於股」的投資建議。

他表示,現時繼續傾向於投資政府及優質企業債券,同時認為亞洲債市愈來愈吸引,優先選擇以亞洲內需為先的企業,料將受惠於區內經濟復甦增長動力,另外建議規避例如台灣、南韓半導體及電子零件等出口相關投資。

相關內容美聯儲官員就再次加息存分歧
股份配置方面,中長期仍繼續看好電動汽車及再生能源行業,許長泰相信美國相關禁制措施影響不大;香港市場則看好互聯網板塊,認為監管措施將持續出台但最嚴峻時期應已過去,目前電商仍未完全復甦,關注企業長期盈利表現是否能恢復至之前水平,中長遠保持樂觀,相信近期個別企業的股權變動對經營基本面未有太大影響。

惟他指出,市場對美聯儲減息時間表或過度樂觀,若投資者將第三季減息的預期提早反映,而最終美聯儲未能在年內減息,將帶來一定波動。他解釋,假如美國

失業率
大幅上升至5%以上,或出現銀行存款體系急劇下降、薪酬上升放緩等情況時,當局則可能會認真考慮減息,將關注6月份美聯儲公布利率及經濟數據最新預測及釋出的態度。(gc/u)


後話

但地產佬話加息應是見頂了。誰才是專家和可靠呢?又或只能相信玄學大師支卦呢?








「東來」機會與「西去」風險?

「東來」機會與「西去」風險

頭條日報  敬告樓市 2023-04-14

東升西降是大趨勢!在投資上我們將會遇上大機遇!但亦會遇上大災劫!因為「東升」的同時我們亦要面對「西降」!單從市場角度去看,已看到西方放縱量化貨幣,更甚不肯面對泡沫爆破,還繼續飲鴆止渴去透支催谷表象經濟!當然,迷信霸權肆意用制裁去凍結其他競爭國家的戶口,甚至一連串類似英國禁止銀行派息予小股東及瑞信的事件等等,也令很多人都認為對大小投資者不公道!西方制度令到很多人都失去了信心,用「失信於天下」來形容不為過!日益倚賴霸權、迷信去維持的西方信用體系已經響起了警鐘!那麼香港投資者如何自處?


首先作為投資者,筆者希望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嚴陣以待,關注香港可以買到的投資產品會否有隱含一些條文,令到消費者甚至乎資深投資者都會錯誤判斷所投資產品的風險!投資者亦應重新檢討自己的投資組合,就新形勢去重新調配!甚至有必要去為新形勢去做一些功課,了解更多的數據去重新認識得更多!

筆者個人認為投資者應該增加投資組合裡面的現金比例,在隱含風險的局勢中,減債(即是減少借貸)是可以令到自己賺取將來更多的「機會成本」!「減債等於增持」在當下的環境是一個精明的策略,減債除了可以令到投資者在未來日子裡面有更充分的增持能力之外,亦增加了在風險中的持貨能力(Holding Power)!而持貨能力亦是地產投資的賺錢關鍵,因為地產幾乎唯一的風險就是「斷供」!

但是筆者想給多一點細緻的意見,基本上在一般情形之下,三成的槓桿是安全的,不過一些高泡沫的投資產品價格下跌(如近年的商舖價格下跌),或者特殊的市場調整(如近年的香港股市價格下跌),又或者是一些投資產品「write-off」(好像瑞信的逾1300億AT1債券價值清零一樣),遇上以上情況就算三成槓桿(即資產值裡面只是三成有借貸)都一樣可能要面對銀行通知補倉!筆者強調現在有不少人都是準備退休的,他們將供滿了的物業去借貸來買一些銀行所謂「冇得輸」的債券或投資產品!當遇上西方的信用危機時候,很多「炸彈」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香港的房地產尤其是住宅項目,在三年疫情、一年暴動再加上現在面對東升西降局面,筆者認為房地產是一個暫時見到最安全的投資產品!根據差估署指數,香港住宅的樓價只是下跌16%左右,回望過去兩個月有很多住宅板塊已回升了10%或更高的比例,這個成績比很多相對下跌得「雞毛鴨血」的普遍投資項目,住宅投資項目的表現算是驕人的。

房地產的基礎是住宅的租金,而住宅是人生存必須要使用的空間,相對在無常的環境中是最穩健的一個投資項目,尤其是在香港!房地產的住宅板塊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很多人認為住宅市場是從未出現過逼倉(或補倉)的情況,銀行絕少在住宅項目行使逼倉這個權利,其實正正是房地產住宅的優勢。


西去東來的趨勢會帶來很多機會,但是我們掌握這個機會的同時亦要面對很多的困難,大家不要錯過機會,亦不要忽略危機!


2023年4月14日
汪敦敬 博客 


後話

又來玩這套東升西降、東來西去,玄來玄去之類去吹銷樓市。是東去西降,南來北升又為何不可?

假若西方經濟倒塌,環球化下東方又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可否所謂「獨善其身」?金雞獨立?假若戰爭不幸地發生,地產樓市(流動資產?)會唯我獨尊?

然而,依現況各地產佬四出吹谷樓市,是無可厚非,因是生意經也是飯碗嘛。但怕過度吹噓令市道反形成緊張氣氛。

迷信=買不到房?

迷信=買不到房?專家曝「最慘實例」:有好風水仍被法拍

2023/04/03 15:01
好房網News記者呂詠柔/綜合報導
 
居高不下的房價加上時代變遷,現今房子呈現愈蓋愈小的趨勢,而當空間被壓縮後,就會連帶影響格局、風水。尤其華人買房愛看風水,但有民眾就納悶,若買房一直糾結在風水方面,是不是根本就買不到理想的房子?
 
這名網友在PTT上指出,最近在中南部看到幾個中意的透天物件,由於家人相信風水,因此看房時都會請熟識的風水老師幫忙把關。但他發現,這些物件多少都會對到其他房子的角或牆,本人雖不在意,但老師卻說會影響家裡的運勢或健康。隨著喜歡的物件一一被刪去,令他不禁想問「是不是現在看風水跟本就買不到房子?還是只是跟我們有緣分的物件還沒出現?」好奇自住是否也要看風水。
網友提問買房若執著在風水,是否真的買不到房?示意圖/好房網News資料照
PO文曝光後,多數網友認為可以在意風水,但別過度迷信,「風水我只信可以解釋的,像暗廳、壓樑、廁所開窗三通這種」、「風水要是能信,4樓早就沒人想住,不會一堆有錢人搶破頭也想住進去」、「如果真的很在意,改問如何化解就行」、「我都自己看,自己看就買得到了,瑕疵自己買東西來解就好」,也有人直言其實問題在於預算,「風水是有錢人玩的」、「有錢人才需要信風水」。
 
風水專家江柏樂曾表示,風水並不是迷信,而是因為人體的血液含鐵,而每天血液都在流動,所以鐵當然會受到磁場影響,間接和一個人的身體狀況與氣場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這是有科學依據並非迷信。他也強調,凡事都有解決之道,寧可信其有,若可將「風水」當作參考依據,同時若又能符合自己的風格意願,達成雙贏局面,當然是最好。
 
好房網名家張欣民也曾撰文寫道,雖然現在年輕人越來越沒有風水概念,但在華人世界,10個人當中還是有5、6個人相信風水,只是在意還是有程度跟先後的差別。針對有網友提到富人才會在意風水,張欣民則提到,買上億元豪宅的有錢人,在好風水的加持之下,不一定就從此鴻運亨通,有些住豪宅的人,最後還是搞到房子慘遭法拍,人被掃地出門。


後話


若要講求風水合科學論,就要先搞清楚甚麼是真正的風水學,甚麼是江湖風水法和濫玄學。既談風水合科學論証,就不會又說「寧可信其有」的廢。因為科學不會出現「寧可信其有」的盲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