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西學中用一故事 德國人發明農曆?

西學中用一故事 德國人發明農曆?

晴報

發佈時間: 2022/02/09

多篇文章談到中國歷史,意猶未盡。農曆新春假期剛過,中國傳統曆法之一的農曆又稱陰曆,相傳創始於夏朝,歷代不斷修訂。現行的農曆,大家以為是國人幾千年勞動耕作過程中對地球運行、氣候變化的經驗總結嗎?實際上,是一個德國人留下來的,有人甚至說成是他發明,但其實說他有份在明朝之前沿用的古代曆法基礎上修改而成,比較公允。這人名叫沙爾‧馮‧貝爾(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中文名湯若望,是明朝來華耶穌會傳教士,今天和大名鼎鼎的利瑪竇,同葬於北京。

古時曆法不僅僅像今天是計日子工具,制定和頒布曆法是皇權象徵,正所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家耳熟能詳,奉天承運其實就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理念在政治上的表現,皇帝替天行道。制定嚴謹的天文曆法,人們根據曆法制定農時,時間都是我皇帝制定的,還不是替天行道?明朝繼承元朝的《授時曆》,稍微更新一下取名《大統曆》,開國就一直用,到明末用了200多年。利瑪竇明白中國人需要較好的天文曆法,向羅馬耶穌會寫信,促請派遣懂天文的傳教士來華,於是來了一批,包括來自科隆的湯若望。他先在澳門住了幾年然後到北京。


傳教士修曆 滲入西方天文學

明末江山千瘡百孔,崇禎皇帝寄望於所謂「天人感應」,不能容頭頂上的天象出錯,更不允許手中的曆法混亂。可是當時《大統曆》誤差愈來愈大,欽天監(相等於天文台)預報的天象,尤其日食月食出現時間屢屢失誤,崇禎很是不滿,不少人提出改曆。1630年即崇禎3年,主持修曆的禮部尚書徐光啟急需天文人才,力薦湯若望到欽天監任職。湯若望協助徐光啟編修《崇禎曆書》,4年後編成,共計46種137卷,但前1年徐光啟去世。《崇禎曆書》是對中國傳統曆法的重大改革,與其說是曆法,不如說是涵蓋當時歐洲最重要天文成果的天文學大全,應用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伽利略等著作。全書大致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融合中西方天文學知識的曆法,第二部分是編算出來的天文表,新書在天象預測和實測上,精密了許多。

曆書編成後卻沒頒行,因為遭很多人反對,指它不再用中國傳統天文方法,而是用歐洲天文體系,讓很多中國人受不了,為此爭論10年。中外專家還多次進行星象預測較量,《崇禎曆書》滲入西方天文學的一派,精確度比中國傳統方法較高。明末兵荒馬亂中,崇禎下詔頒行此曆法,但為時已晚。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上吊,國家陷入混亂,後來清兵入關,北京又換主人。

湯若望決定和清政府合作,爭分奪秒改編《崇禎曆書》,添加了一些由他署名的篇幅,予人的印象他是最重要作者,實際大部分內容原封不動,他把修訂改編過的曆書獻給清政府。曆書乃皇權象徵,清朝剛剛建立,新政權正要弄一部新曆書,一個正統的象徵;從科學上來說,新曆書也比原來明朝的優勝。修改過的版本後來改名《西洋新法曆書》,清廷定名為《時憲曆》,頒行天下。

清朝順治帝還任命湯若望做欽天監監正,即天文台台長,湯若望和10多歲的順治關係很好,順治稱他為「瑪法」,即爺爺的意思,湯若望不斷升官,出入宮廷。順治後來染上天花,臨終前徵求湯若望意見誰來繼位,湯若望建議找得過天花的人繼承,因為終身免疫,於是有了後來的康熙皇帝,以及中國盛世。

康熙3年,由來已久的中西曆法之爭又白熱化,加上不滿他身為洋人處身要職,湯若望被告狀,包括邪說惑眾、曆法荒謬甚至造反等,後來被判凌遲處死,成為宮廷鬥爭犧牲品。怎知京城地震,人們說成是不該殺他的異象,湯若望獲得赦免,但《時憲曆》遭廢止,用回《大統曆》。《大統曆》照樣不時有誤差,後來又重新用《時憲曆》,最後成為我們用的農曆。

1666年湯若望病逝,終年75歲,從他開始,清朝近200年都由耶穌會士當欽天監負責人。湯若望、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確實給中國帶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例如天文觀測手段、計算方法等。從另一角度看,也許實際上只是西方宗教滲透中國的一種手段,在中國立足的方法,向皇權滲透,再利用皇權的影響推廣宗教。如何影響皇權?幫手修訂曆法最好。

湯若望删改修訂了《崇禎曆書》,但主導這部農曆的前身編撰的,是學貫中西的明末名臣徐光啟,經他定稿的有105卷,其餘32卷審定人為他的繼承人李天經。今天的曆法含有外國人的智慧,但是由中國人編撰,集中華文化之大成,所以才能切合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農耕。湯若望在華40多年,經歷明、清兩朝,3位年輕皇帝,始終懷揣的是傳播基督教義,但他對中國的影響,他專心致志,成其本事,也是一個人物。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


後話

我認為研究中國術數,也需要考究相關歷史,尤其是在曆法架構和其發展歷史。上述文章值得轉載作分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