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外資連續6季匯出1600多億美元

外資連續6季匯出1600多億美元 中國第三季外國直接投資變「負數」

邱立玲

根據中國數據提供商Wind統計,從8月到10月,外資賣超230多億美元的中國滬深A股,(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北京與西方之間關係冷淡,促使國際公司加速匯出上千億美元獲利,加上北京的「反間諜法」嚇跑外資,使中國第三季(FDI)外國直接投資(FDI)首次出現赤字。

《路透》報導引述中國國際收支初步數據,中國第三季(7月至9月)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衡量外國直接投資的指標)為赤字118億美元。

中國Q3的FDI為負118億美元

這是中國外匯監管機關自1998年開始編制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季度缺口,主要是因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深,引起西方企業「去風險化」,不再投資中國,或是把中國業務的獲利匯出。

高盛報告評論:「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狀況低迷,應該是由於國際公司將獲利匯回國內所造成。中國根已開發國家之間存在利差,也是另一個主要原因。」

「由於中國的利率持續在較低水準,而中國以外地區的利率維持在較高水準,資本外流中國的壓力可能會持續存在。」高盛報告預期。

剛好《華爾街日報》有一篇報導統計國際企業匯出獲利的數據,到今年9月底為止,外資連續6季匯出中國的獲利,總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約台幣5.13兆),規模驚人。

外資連續6季匯出中國的獲利

該報導指出,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外商紛紛匯出獲利,不再用於招聘中國員工或是擴廠。

外商連續6季匯出獲利,這種趨勢表明中國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正在減弱。大量資金流出中國,導致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第三季FDI出現25年來第一次赤字。

資金外流加大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即使中國央行已經在努力減緩人民幣貶值,但是外國投資人持續拋售中國股票和公債,而且對中國幾乎沒有投入新的資金,導致人民幣兌美元今年來貶值5.7%,曾在9月份觸及16多年新低。

經濟學家和企業高層表示,一連串因素導致外商獲利外流,包括中國利率與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使得西方公債的收益更具吸引力。美國聯準會(Fed)和多數國家央行持續升息,應對高通膨,但是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促使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數次降息。

加上中國經濟放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導致許多外國公司更積極尋覓更好的資金用途。北京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關係冷漠,促使國際公司重新考慮供應鏈以及不再投資中國。

中國可能打台灣,嚇跑外資

瑞士聯合私人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é)的全球外匯策略主管Peter Kinsella表示:許多歐美企業開始降低中國的風險。


外資逃亡潮?美兩家諮詢巨頭撤出中國

finance technews. tw  nov 7, 2023

美國諮詢和資產管理公司蓋洛普(Gallup)和先鋒集團決定退出中國市場,象徵外資企業面對中國市場環境越發嚴峻的審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回應。

英國《金融時報》揭露,蓋洛普公司告知客戶將關閉中國業務,北京、上海和深圳辦公室,似乎是對中國經濟放緩及分享國家安全機構資料疑慮的直接回應。嚴重審查環境影響蓋洛普中國市場調研,尤其全球民調對中國展現負面態度後,中國當局極其不滿。蓋洛普一些民調結果被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批為「遏制中國、維護美國主導地位的工具」。

報導指出,蓋洛普撤出是外資諮詢公司中國業務縮減趨勢的部分。其他諮詢公司如獨立性科技及市場研究公司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網路諮詢公司格理集團(Gerson Lehrman Group)也減少中國業務和員工,反映擴大反間諜法適用範圍和外國公司加劇審查下,外資諮詢公司的中國日子愈發艱難。

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也撤出中國,已與上海辦事處員工簽署離職協議,且之前就出售與螞蟻金服合資企業股份。彭博社報導,先鋒集團顯示對中國市場潛力評估變化,並與持續投資中國的其他資產管理公司如貝萊德基金和富達投資形成對比。

這兩起撤出事件都突顯美中緊張地緣政治局勢及中國對外國企業業務的嚴格國家安全法律和規定挑戰。外資企業不僅要面對中國市場經濟放緩,還要評估政治風險,高風險環境使某些公司重新考慮中國業務布局。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還原憲狀】外資也去中國化? –中國經濟遠景之四

外資撤離中國不是今天才出現,但撤資的速度卻是前所未見,且一再創下歷史新高。

惟中國當局對外資撤離幾乎有不同的詮釋。中國商務部說,去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達189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8%,僅次於2012年,高於有統計以來的其他年份。

外資選擇規避風險

同樣是官方數據,中國外匯管理局則說,去年FDI為1903億美元,顯著低於2021年的3340億美及2020年的2531億美元。按此數據,去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降幅達到43%。

不管是何種說法,外資撤離及外企出走,都可能會成為壓倒中國經濟復甦的其中一根稻草,除非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變革,否則短暫的經濟復甦可能無法持續下去。

外資為什麼撤離中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為什麼不再具有吸引力?

中國過去數十年一直是“世界工廠”,完整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乃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難以項背。若非迫不得已,在商言商的外資不會輕易撤離。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撇除看似已經到了盡頭的升息陰影,地緣政治風險及中國政府對外資的態度,才是外資寧願承擔更多成本,也不得不考慮規避的風險。

上個月,中國宣布了24條政策與措施安撫外資,包括支持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承擔重大科研項目;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強外商投資保護;推動外資項目“早簽約、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等,這些都旨在留住外資,但實際執行上,又出現打壓外資的現象,一般解讀這是因為“經濟需要”及“政治需要”相互拉扯的關係。

政治恐影響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還修訂了反間諜法,甚至號召全民舉報間諜,這讓外資非常感冒,美國政府也因此提醒美商,在中國有可能因為從事正常的商業活動而受到懲罰,不少外國公司因此將資金與總部撤離中國。

另外,美國拜登政府禁止美國企業和私募資金等對中港澳三地投資三大領域,也堵住了港澳繼續成為大陸資金的窗口,同時加速外資和企業撤離中國。可以預料的是,當美中關係短期內無法改善、地緣政治緊張無法化解的情況下,類似的政治動作恐繼續影響經濟的發展。

中國目前的經濟復甦在某種程度上被解讀為數據意義上的復甦,因為當外資和外企紛紛撤離中國之際,中國央行釋出大量資本,才讓中國出現增長的關鍵因素。

中國若不想步日本後塵,走上“失落的十年”,改變中國經濟的結構,及改善美中兩國的緊張關係,幾乎是避無可避,且必須要做的事。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