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容祖兒可拯救香港戲院

容祖兒可拯救香港戲院

信報  李聲揚 金融第十人 2024-02-09

先利申,筆者是容祖兒歌迷,但容祖兒自言是「票房毒藥」,主演的電影票房全數仆直。那何來「容祖兒拯救香港戲院」之說?答案是:演唱會。近年戲院入座人數下跌乃全球現象,「演唱會電影」乘勢冒起,可能成為戲院的救命草。例如美國天后Taylor Swift的演唱會電影,就成功打進去年美國票房十大,商機不容小覷。

Taylor Swift演唱會上映票房爆燈

話說筆者有一外號是「港片之鬼」,而近期香港戲院入場人數大減,筆者常常可以「包場睇戲」。早前「包場」之餘,亦留意到容祖兒已將她的演唱會拍成電影,在戲院上演。這在香港可算是創舉,但「演唱會電影」並非新事物,之前筆者也看過台灣樂團「五月天」的演唱會電影。而Swift小姐堪稱把「演唱會電影」推上了另一高峰,她的演唱會電影去年在美國兩度登上每周票房冠軍,最終票房打進美國本土十大,環球總票房進賬2.6億美元,打破同類電影舊紀錄(1億美元,由Justin Bieber保持)成條街。如此成績,前無古人。

電影成功背後,多得兩個因素。首先是去年荷里活演員編劇大罷工,戲院無戲可上,叫苦連天。同期,Swift小姐的父親在女兒演唱會未完結前,已急不及待希望安排電影上映,滿足未能入場的歌迷。但荷里活的製片公司卻聲稱要2025年才能安排,於是Swift先生十分不爽,索性繞過荷里活,與戲院商直接洽談,雙方一拍即合。正所謂「少隻香爐少隻鬼」,飛甩荷里活之後,戲院和歌手都分得更多,絕對是雙贏局面。

有人或會奇怪,「去戲院睇演唱會有乜好睇?」但存在即合理,Swift小姐演唱會電影的成功說明了一切。她的演唱會票價毫不便宜,依然一票難求,而且很多外國歌迷捧場。在戲院內睇演唱會,氣氛固然與現場相差甚遠,卻總好過自己在家看DVD或電腦。「演唱會電影」的票價低過現場,也是賣點之一,適合預算有限的歌迷。

況且,「演唱會」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經濟現象。新一代歌迷不願拿一百幾十元去買CD,但願意付幾千元去看演唱會。為的是什麼?除了現場感,還有「社交」。三五知己或情侶同行,和其他歌迷一起手舞足蹈投入觀賞,甚至當是出國旅遊行程,打卡po上社交網分享,都是聽碟聽串流平台不能給予的體驗。「演唱會電影」不是旅行,沒太多打卡位,惟可以與朋友一起看,而歌迷觀眾也真的把戲院搞成嘉年華一樣,氣氛比自顧自在家熱鬧得多。

對於歌手來說,「演唱會電影」更是除笨有精,近乎天降橫財。歌手也是人,即使紅透半邊天又體力充沛,一年就只得365日,場館人數亦始終有限制,總有不少歌迷未買飛進場,即是有些錢未賺盡。上映「演唱會電影」,正好「汁都撈埋」,且額外成本極低。以往歌星出演唱會DVD也是這個邏輯,但帶來的收益遠遠不及「演唱會電影」。Swift小姐的巡迴演唱會唱到氣咳,都「只是」進賬10億美元,尚未扣除成本。相比之下,其演唱會電影收2.6億美元,完全是「舒服錢」。

唱片公司兼營影院有優勢

兩個問題來了。其一:上面提到Swift小姐的壯舉,很大程度多得荷里活罷工潮,現在工潮已解決,「演唱會電影」是不是曇花一現?筆者相信不會。筆者提到經常「包場」,新一代不愛進戲院看電影,屬全球結構性問題,戲院急需要填補缺口。還有,荷里活罷工,也像機師空服員罷工一樣,久不久就發生一次。再者,Swift小姐跳過中介,令到戲院和自己都賺得更多,自然會有後來者跟隨。另一位美國天后Beyonce,已經有樣學樣了。

其二:講到尾,都是因為Taylor Swift有叫座力,歌迷遍全球。Taylor Swift只得一個,其他歌手要仿效,談何容易。的確,並非所有歌手可以把演唱會搬上大銀幕,上文提到的「五月天」,算是在台灣以外有大量華人歌迷。華語歌手中,還有誰具國際叫座力?可能是周杰倫、張學友、GEM(鄧紫棋)。

公道說句,容祖兒在香港以外的叫座力,恐怕有所不及。不過重點來了,容祖兒的唱片公司也同時經營戲院,這樣就「計得掂數」,是獨特的經營模式。況且該公司的營銷策略聰明,最初只是小規模上映,後來見反應好才加場。反正戲院份屬同系公司,容易配合。此模式既可以達到「飢餓行銷」的效果,又避免出現吉位惹來負評。唱片公司兼經營戲院便有額外優勢,相信這些「戲碼」將陸續有來。

作者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曾任職外資金融機構研究部主管。

本欄逢周五刊出


後話

香港畢竟缺乏專業人才,更何況是國際級的,唯獨是天才人士不缺。

作者果然是天才?引用容祖兒去比喻模擬 Taylor Swift  級數?以此去拯救香港戲院刺激經濟?財爺波叔可自塊不如而辭職罷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