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清代《閱微草堂筆記》之「老虎吃人也有所選擇」

今早文章介紹了「六壬趨艮」命格。「艮」者,「寅」也,「寅」生肖虎也。那就再講個老虎故事,選自清代著作《閱微草堂筆記》,內有一篇「老虎吃人也有所選擇」。

《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年間由紀昀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紀昀 與袁枚《子不語》一書齊名,有「南袁北紀」之說,兩書也收錄了不少相同的故事。

原文

閱微草堂筆記:老虎吃人也有所選擇

老虎會吃人,這應該沒有人懷疑,可是老虎吃什麼樣的人、不吃什麼樣的人?清朝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紀曉嵐講過這麼一個發人深省的真實故事。

紀昀的先母張太夫人曾經僱傭過一位同姓的老婦人幫著在家中掌管炊事,這個同姓的張氏老婦是北京房山人,家住在西山深處。

張氏說她鄉裡有個很窮的人,無以為生,就背井離鄉去外地找活謀生。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出過遠門,剛走了半天就迷了路了。山路曲折崎嶇,恰逢雲遮晦陰,不好走,也不知往哪兒走。他無奈就坐在一棵樹底下,等天晴朗點,認清方向再說。

他正歇息著呢,恍惚間忽然從林子裡出來一個人,後面跟著三四個身材高大的人。這些人相貌猙獰,和平常人不一樣,他感覺到眼前的人不是山神就是妖魅,想躲避開已來不及,乾脆迎上去躬身下拜,向為首的人哭訴了貧苦的處境。

那人聽後,同情他的遭遇,並說:「你不用害怕,我不會傷害你的。我是虎神,今天來是為了給老虎們配食。待會兒老虎吃完了人後,你收取被吃掉的人的衣物,就足可以養活自己了。」說完,虎神親自將他引到一個地方待著。

之後,虎神忽長嘯一聲,其音高昂,眾虎像聽到口令一樣從各處匯集到了一起。那人又向眾虎揮手指點,口中發出嘈雜細碎的聲音,聽不懂說的是什麼。

一會兒羣虎皆散去,但有一隻虎留下來伏在草叢裡。

須臾,有個挑擔子的人穿越山林,由遠及近,埋伏著的那隻老虎要跳起來撲向此人,但忽又避開退下。挑擔者沒感覺到任何異情,安然無恙地走了。

過一會兒路上又出現了一個婦人,伏虎這次沒有反覆,乾淨利落地把她捉住吃了。虎神撿起那婦人的衣物,裡面有幾兩銀子,虎神取了銀子給了那個貧苦外出謀生的人。

虎神告訴他說:「老虎其實不吃人,只吃禽獸。那些被虎吃掉的人,都是人中的禽獸。」

大抵人天良未泯者,其頂上必有靈光,虎見了就避開了;那些喪盡天良的人,靈光盡息,和禽獸沒什麼差別,虎乃得而食之。


後語

很有趣的故事!全文精彩之處,共有三段:

虎神說:「老虎其實不吃人,只吃禽獸。那些被虎吃掉的人,都是人中的禽獸。」

常聽到俗語罵他人,「人如禽獸」「人面獸心」「連禽獸都不如」,正是文意所指。人性行為可兇殘如禽獸,甚至過之無不及。老虎大多喜吃野味,有血猩獸味的人為其首選,未嘗無因!

大抵人天良未泯者,其頂上必有靈光,虎見了就避開了;那些喪盡天良的人,靈光盡息,和禽獸沒什麼差別,虎乃得而食之。

這所謂「露光」,或是風水上「氣埸」又或面相「氣息」之類。人氣埸晦陰暗又或全無人氣,咁可用周星馳那金句來比喻「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呀?」但想到鹹魚非禽獸類!老虎不食死魚的!那…… 改為解說是「道德」「倫理」等,而當人缺了「道德」「倫理」的光環,便等同禽獸吧!

不能以貌和外形相人善惡

先有相貌猙獰之人而感覺不是山神就是妖魅,原來是「虎神」。再有「挑擔子的人」也非壞人。但後來了個婦人,想只普通婦孺之流,卻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有如穿上人皮的禽獸般。

上得山多終遇虎
上說「天良未泯者,其頂上必有靈光」大家可在蔽月黑夜子時之際,此乃至陰時分,去自照鏡看有頭頂有否靈光?若無光,又更認不出鏡中的何人何物,那就要行路出入小心呢!有謂「路上如虎口」,又「上得山多終遇虎」!還是盡快除去獸性獸行,多做善事多積德為上。

紀昀這人簡介
紀昀(1724 - 1805年),字曉嵐,直隸河間府獻縣人。清乾隆十九年,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嘉慶十年,病逝,時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爲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諡號「文達」。

有「鐵齒銅牙」之稱的紀曉嵐,居然如此「虎口婆心」地導人向善,可謂「功德無量」,能安享晚年至八十二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