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清代《聊齋志異》之「堪輿」

講到《聊齋志異》,大家多會對這古代名著有多少認識,尤其是其部分內容(畫皮)曾多次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等。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作品,

全書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內容多與狐鬼怪異有關。但其中有一篇是以《堪輿》為題,值得介紹分享。

原文

堪輿

沂州宋侍郎君楚家,素尚堪輿,即閨閣中亦能讀其書,解其理。宋公卒,兩公子各立門戶,爲公卜兆。聞能善青烏之術者,不憚千里爭羅致之。於是兩門術士,召致盈百。日日連騎遍郊野,東西分道出入,如兩旅。經月餘,各得牛眠地,此言封侯,彼言拜相。兄弟兩不相下,因負氣不爲謀,並營壽域,錦棚彩幢,兩處俱備。靈輿至歧路,兄弟各率其屬以爭,自晨至於日昃,不能決。賓客盡引去。舁夫凡十易肩,困憊不舉,相與委柩路側。因止不葬,鳩工構廬,以蔽風雨。兄建舍於旁,留役居守,弟亦建舍如兄,兄再建之,弟又建之:三年而成村焉。

積多年兄弟繼逝,嫂與娣始合謀,力破前人水火之議,並車入野,視所擇兩地,並言不佳,遂同修聘贄,請術人另相之。每得一地,必具圖呈閨闥,判其可否。日進數圖,悉疵摘之。旬餘,始卜一域。嫂覽圖,喜曰:“可矣。”示娣。娣曰:“是地當先發一武孝廉。”葬後三年,公長孫果以武生領鄉薦。

異史氏曰:“青烏之術,或有其理,而僻而信之則癡矣。況負氣相爭,委柩路側,其於孝弟之道不講,奈何冀以地理福兒孫哉!如閨中宛若,真雅而可傳者矣。”


以下白話譯本:

沂州宋君楚侍郎家,一向崇尚看風水,連家中婦女們都能讀看風水的堪輿書,通曉其中的道理。

宋侍郎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各立門戶,爲父親選擇營葬的風水寶地。凡聽說有善相地脈、看風水的人,兄弟倆都不遠千里,爭着請了來,於是兩家分別招羅了上百名風水先生。

這些人天天騎着馬去郊野看墳地,分成東西兩路出入,就像是兩支軍旅。過了一個多月,兩家分別尋到了自己中意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把父親埋在這裏子孫會封侯;那個說把父親埋在那裏後代會拜相,兩兄弟各說各理,互不相讓,便都賭氣不再商量,各自去營建墳墓,又是搭錦棚,又是插彩旗,兩處都齊備了。

到了發喪那天,靈柩擡到岔路口,兄弟倆分別率領着自己門下的風水先生又爭執起來。從早晨一直爭到太陽西斜,還是決定不下。客人不耐煩,紛紛都走了。

擡靈柩的役夫們換了十次肩,最後疲憊地撐不住了,乾脆把靈柩扔在路邊,也走了。

兩兄弟索性不葬了,就在停靈樞的路邊,糾集工匠,搭起了茅棚,以遮蔽風雨。哥哥在一邊建了房子,留下人看守;弟弟也學着哥哥的樣,建了房子派了人。哥哥再建房子,弟弟也再建,這樣三年後,這個地方竟成了村落。

又過了許多年,兩兄弟相繼去世了。嫂子與弟妹一塊商量,打破了丈夫們水火不相容的議論,妯娌二人一齊乘車去野外,看那兩座墳地,說都不好。於是二人重新準備聘禮,請風水先生另擇寶地。

每找到一個地方,必要先生畫成地圖量給她們看,以鑑別優劣。先生們每天都呈進好幾份地圖,妯娌兩個全都指出了毛病。

過了十幾天,才找到一個地方。嫂子看了地圖,喜歡地說:「可以了!」拿給弟妹看。弟妹看了後說:「埋在這地方,日後我們家當先出一個武舉人。」葬後三年,宋侍御的長孫果然考中了武舉人。


後話

故事內容看似平淡簡單。其實包含些道理多為世人忽略:

1)倆兄弟縱使是堪輿學奇才,要大成事,不能過執著己見,共恰商達成協議以大局為重是首要。

哈!難道倆兄弟所宗的堪輿法有別?是一為三合法而另一為三元法?又或章仲山之玄空法碰上張心言之玄空易卦法?在清代期間,不同法派互相攻許似是常態。

2)兩兄弟竟然索性不葬,停靈樞的路邊罷了,卻就地去建造屋而後成為一村。究竟是葬其父為首要煮盡孝道否?

3)又許多年後,兩兄弟相繼去世了。倆人的妻子卻可齊心合力尋其老爺宋侍郎合適吉地下葬。可聯想到以下數點:

  • 在若干年後,後人仍然未忘初心去為其老爺宋侍郎尋吉地下葬。也是倆兄弟的遺志?
  • 若干年後,才有時機和能尋到共識的吉地葬,可謂是天意機緣巳到?也正合葬地之元運而可旺後人官貴?
  • 團隊大局精神的重要性。
  • 誰才是真正的堪輿高手大師?婦人之要才是高見!況且聰明,派風水師尋得吉地後記錄在圖文作回覆,倆婦可在家中研評選擇,不用在外四處無目的走動奔跑,上山尋穴,舟居勞動。
  • 但究竟這倆兄弟死後所葬是吉地吧?否則縱使宋侍郎墓地可出官貴後人,又如何能接層接氣到其子孫可日後高中武舉人?

也回應了原文尾段謂:異史氏曰:“青烏之術,或有其理,而僻而信之則癡矣。況負氣相爭,委柩路側,其於孝弟之道不講,奈何冀以地理福兒孫哉!如閨中宛若,真雅而可傳者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