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閒談古今五行改名法

廣東人有句話,叫「唔怕生壞命,最怕改錯名」。既然改名也跟命運拉上了關係,自然就用上五行那一套法則來演繹。

那麼,五行起名自古那一朝代開始為風氣?以下一篇文章轉載自網絡可作為參考。

原文

五行起名什麼時候開始?

五行起源於西周,也有可能更早。

五行的行字,在漢代以前,讀作杭。

五行生剋關係春秋時期已經出現。剋,當時叫做勝。

用五行生剋關係起名,也出現於春秋時期。不過當時比較簡單。就是一個人的名和字中出現天干地支的相生、相剋關係,比如:

秦將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是乙木生丙火的關係;

鄭國大夫石癸,字甲父,是癸水生甲木的關係;

楚公子壬夫,字子辛,是辛金生壬水的關係;

衛國夏戊,字丁,是丁火生戊土的關係;

楚公子午,字子庚,是午火克(勝)庚金的關係。

但是春秋時期這樣的名字並不多,見於記載的只有十多例,而且是直接利用天干地支的五行生剋關係來確定的。

唐代出現了使用漢字相生的關係來確定下一代的名字。

唐代韓愈《昌黎集》載「王屋縣尉畢垌墓誌,其大父名構,父名炕,弟名增,子四人鎬、鐶、銶、銳」的資料,從祖父到兒子四代人的名字,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關係,所以五行取名「則唐人已有之」。

可見最初用五行起名,是採用父子相生的原則,即父親的名字五行,生兒子名字的五行,如父親名字屬木,木生火,兒子名字屬火。

唐代李虛中開創年月日六字,宋代加上時辰,八字算法完備,但從宋代到明代,見於文獻的起名仍然不是使用八字確定五行,而仍然採用父子五行相生的方法。

另外,漢字五行的屬性,首先是根據偏旁部首來定的,不是根據筆畫數。

宋徽宗時力主抗金的宰相張浚,「浚」屬水,水生木,所以要給兒子取一個屬木的字,其子名張栻,其弟都以木取名。張栻名屬木,其孫應以火名,木生火,所以張栻之子名張焯。但張焯的後輩就沒有繼續按照五行相生起名了。

南宋哲學家朱熹的三個兒子叫朱塾、朱埜(野)、朱在,都屬土,熹屬火(熹下方四點水實際是火的簡寫),父子名是火生土關係,幾位孫子名叫鉅、鈞、鑑、鐸、銓(土生金關係),曾孫名叫淵、洽、潛、濟、浚、澄(金生水關係)。南宋史學家李燾其子取名爲墾、垡、塾、 上旡下土(塈)、壁、埴(燾屬火,火生土),女兒也大多以屬土的字爲名;其孫輩取名爲鐺、錫、鑑、銶、錟、鋂、鑣、銓(土生金)。

明代皇帝起名也是一樣。從明成祖朱棣以木爲名,兒子仁宗朱高熾爲木生火,其子宣宗朱瞻基是火生土,其子英宗朱祁鎮是土生金……。

宋代以後,民間可能開始用八字推算五行來起名,延續至今,但這種起名方法不能登大雅之堂,具體發展情況已不可考。

宋代朱熹秦檜家族也採用五行取名

在宋代,已有不少家族採用這種命名法給子孫取名,其中最有名的是秦檜和朱熹家族。秦檜之父名秦敏學,從秦檜這一代開始,同輩人採用「木」字旁的五行字,下一代人命名用「火」字旁字,第三代人命名用「土」字旁字,第四代人命名用「金」字旁字。秦檜的兄弟名爲秦彬、秦梓、秦棣,秦檜的養子(本姓王,爲秦檜妻兄王喚之子)名爲秦熺,秦熺之子名爲秦壎、秦堪、秦坦,秦壎之子名爲秦鉅。四代人名構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關係。

朱熹(“熹”字在古代爲“火”字旁)之父名爲朱松,朱熹之子名爲朱墅、朱埜、朱在,朱熹的孫子名爲朱鑑,曾孫名爲朱浚,朱浚之子名爲朱林,朱林之子名爲朱炣,朱炣之子名爲朱塈。朱氏一門數代,從朱鬆開始,命名取字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循環,一代又一代地延續着祖宗的血脈。


後話

以下是我個人意見和補充:

1)五行,最早文獻
大概是始於《尚書》的《甘誓》與《洪範》。《洪範》是《尚書》篇名,漢儒收集各地先秦著作匯篇。

2)姓名五行用於配宅向
隋唐代曾在《五音姓利》法盛行一時。《隋書•經籍志》已經收有相關書目,到唐,呂才受唐太宗委託,將當世自古所傳的、「多謬僞淺惡,世益拘畏」的陰陽書,刊正削存,成百餘卷,其中就有對《五音姓利》的抨擊。

《五音姓利》,五音是角,徵,羽,宮,商。五音各有五行性,即角木,徵火,羽水,宮土,商金。再以「五音」配「姓氏」。

例如:

  • 角音姓(屬木):趙、周、朱、孔、曹、金、……
  • 徴音姓(屬火):錢、李、鄭、陳、秦、尤、……
  • 羽音姓(屬水):吳、禇、衛、許、呂、喻、……
  • 宮音姓(屬土):孫、馮、沉、嚴、魏、陶、……
  • 商音姓(屬金):王、蔣、韓、何、張、謝、……

再以「五音」與宅「朝向」論吉凶

適合朝向:西—— 東—— 南——北——東北或者西南

假設姓趙,「趙」姓五行屬「木」,最適合的朝向是東方。因此,趙姓的適合的屋宅大門朝向就是朝東,屋宅是坐西朝東。

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如果趙姓的屋宅大門是朝北,北五行屬水,而水生木該屋宅也是旺趙姓的。如果大門朝向是南,五行屬火,木生火,趙姓便會被該屋宅泄氣,反而不好。如果大門是朝西,那麼西是金,而金克木,對於趙姓朋友來說,就是凶宅了。

即五行的「生旺退殺論」。

唐代後,《五音姓利》理論已漸絕跡。

其實,也可想像到姓乃人為後天而成,可以是一或多族之姓,但非專利而可宗祖又或不同,全無闢係。這樣粗枝大葉又怎能配各家宅向論吉凶?取代之,更合理便有用上每人的出生年干支(先天性)納音五行來配宅坐或向論吉凶,也古三合法之一。

3)姓名五行並非術數核心項目
從上文可如,姓名的五行也取義於字體結構或象形的五行。姓名的五行吉凶,是取決於姓和名的五行生剋,和諧或衝突否。

輩份關係也見於代與代之間的一輩取名是何五行,作生出(金生水下一代)。如此,也可是,生入(水生木上一代)為吉,同五五的旺氣之義。那麼,剋出,剋入皆兇。

肯定的是,自古姓名的五行是直接取於字的象形又或聲的五行作調和。但並無收取用上姓名的字筆畫多寡數來套入五行論說。

其次,姓名五行吉凶論並非如一般古術數學一樣因盛行而不斷發展下去。大概,古人認為命運的智慧關鍵在於出生八字也星命學所在。故並不重現姓名五行,也後天人為可改的所謂五行在應用上。古人有姓,有名,有字,又有號。那又如何全論五行呢?例如,

  • 戰國時代,鬼谷子,原名「王詡,」又作「王禪」、「王利」、「王通」,一說字「詡」,道號「玄微子」,世稱「鬼谷先生」、「王禪老祖」。
  • 唐代,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號「筠松」,被尊稱為「楊公」、「楊救貧」。
  • 唐代,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 宋代,邵雍,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人又稱「百源先生」,諡「康節」。
  • 明代,劉基,字伯溫。
  • 明清代,蔣大鴻,名「珂」,字「平階」,又名「諸生」、「雯階」,號「宗陽子」,門人稱其「杜陵夫子」。
  • 晚清民國初,袁樹珊,名「阜」,以字行,晚號「江上老人」。
  • 晚清民國初,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所知,古歷代術數學老祖宗如鬼谷子,楊筠松,邵康節,劉伯溫,蔣大鴻,袁樹珊等都無涉及姓名五行吉凶論。

4)姓名五行失去意義
現代人多有英文名廣泛用於工作及社交圈上。中文字又可有繁體和簡體寫法,筆劃多少不同外,連字體的象形部首之類也可消失式變了。如比,無論用筆畫數或字體象形來代入五行也無大意義。

至於發音方面,除了普通話發音,有廣東發音,南洋仍有沿用福建,潮洲,客家方言發音, 例如,姓陳可以是發音 Tan, 姓黃可以是Ooi,姓吳可以是Goh, 或 Eng, 姓謝可以是Chia。如此,發音分五行也同樣無大意義。

5)名字五行作補命八字所缺又或所需喜用五行
首先,我想表明自己在這問題的立埸。本人並不相信姓名五行吉凶這套。

近年有說,當命八字欠所需之五行又或是喜用神,可利用名字五行作補氣之用。是否有效?我不想評論。首先,姓氏可以是任何五行但是不能改姓的。名字或可九改以配八字所需的五行,但八字提取喜用神五行,很常出現不同大師有不同取喜用神論,或對或錯,可令人感混淆而無所適從。喜用或所缺五行並非單一,況且有分陰陽和干支五行之別。也有說,只取八字所需之調候五行氣而不用分陰陽和干支。那是否有效?不知了。

又有說可用日常衣服顏色,飾物,宅向,食物五行我可用作補八字所缺所需之五行氣,又或作調候八字作用。對於這些所謂改後天命運大法,我有以下應用上的疑問:

  • 改名,衣色,宅向,食物各款五行所謂改命運,那款最有效?
  • 又或全都可同時用?
  • 須知物極永反,如何知在質和量上不會超過命八字所需?又或仍是不足?
  • 尤其是,當所行的歲運五行已經是命八字的喜用神,巳在用著的改名和衣色和食物所補充的五行會否變成過盛,多餘而產生負效應?

衣色和食物可隨時改若為了依命理歲運去調節所需五行多寡或抵消去。但須知,宅向不能隨意改,更何況名字不可能常改吧。是合理或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