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離港金融人談星港前景

新加坡贏在哪裏?香港怎麼辦?離港金融人談星港前景

「香港可能覺得新加坡很想超越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但新加坡更在乎怎樣保持自己先進工業中心的地位。」


2022年10月31日,香港金融科技周在灣仔會展開幕。端傳媒攝影部設計圖片
端傳媒

陳倩兒 特約撰稿人 發自香港2022-11-17

編按:香港與新加坡的競爭近來再次成為輿論熱點。我們將在專題「星港競爭」中深入討論:產業結構揭示了兩地怎樣的命運與未來?香港新政能解決人才流失困境麼?歡迎追蹤。這是專題的第二篇,追問香港金融人為何轉戰新加坡。點擊閱讀第一篇,了解一國一城之間實力對比。

2022年上半年,Richard舉家從香港搬到了新加坡。他來自美國,90年代初在香港創辦一家私募基金,生意多年來不斷壯大,香港原是公司的總部,管理著全球數個辦公室。

「我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這裡已經是我的家。但近年我大部分生意都去了東南亞,加上香港的防疫政策讓旅行和生活變得非常困難,我很難說服自己要留在這裡。」在新加坡辦公室,Richard透過電話採訪對端傳媒表示,他仍然保留香港分部,但新加坡如今才是公司總部,今年他也在新加坡不斷加聘人手。

移居之前,Richard見證了香港的離散。「一切就像河水流動,人們在不同時間點加入這股潮流,」本地人因政局變動而紛紛移民,防疫政策又加速了外國社群離開的腳步,「做理髮師、護士、醫生、老師的外國人也走」。而對於金融從業者而言,新加坡是絕大多數人首選的目的地,「在亞洲,那是最像香港的地方了」。

伴隨著劇烈的人潮流動,星港競爭今年又一次成為城中熱話。香港商界政圈熱烈討論著新加坡的威脅和香港的反擊:10月,星港先後推出全新的高端人才簽證,高調搶人,隨後又幾乎在同一時間舉辦相似的金融峰會和金融科技展會。

然而,在居港新加坡學者劉浩典(Donald Low)看來,兩地早已不是齊頭並進的亞洲小龍,賽道也變得截然不同:「香港這邊可能覺得新加坡很想超越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但實際上新加坡沒有那麼在乎金融中心這頭銜,它更在乎的是怎樣保持自己先進工業中心的地位。」

劉浩典曾在新加坡財政部等不同政府部門工作多年,後轉投學界,現為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所長,教授經濟學課程。對比星港兩地,劉浩典直言,從整體產業設計和政府招商能力而言,「香港落後新加坡不是10年、20年,而是將近60年了。」

人才走了是果,不是因

單論金融業規模,新加坡的資本市場與香港不能同日而語。截至今年9月,香港股票市值超過30萬億港元,新加坡約4.6萬億港元,香港上市證券超過16000項,而新加坡為656項。成熟、自由流動的市場,加上毗鄰中國大陸市場的天然優勢,金融大行選址亞太總部常常首選香港,外國人才或本地菁英都想進入香港金融業分一塊蛋糕。

今年30多歲的Stanley在香港土生土長,大學畢業後進入私人銀行,2016年轉做家族辦公室。與許多同行一樣,他的客戶主要是中國背景的高淨值人群。「一部分是年輕企業家,白手起家有了財富,另一部分是超級巨企的早期打工仔,後來成為C-level的人,部分收入來自公司股票,他們都需要銀行家去管理資產。」

這些中國新貴以前習慣把錢存放於香港的私人銀行,再交給外部公司管理,家族辦公室在香港一度快速增長。然而到了2019年,情況快速轉變。

「2019年年初政府提出修例(《逃犯條例》修訂),他們就想將錢轉去新加坡,到了2020年,錢轉移的趨勢最為明顯,」Stanley說,「中國監管模式讓他們擔憂,他們也覺得香港社會不穩定,政局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而新加坡就像亞洲版的瑞士,法律透明、安全有保障。」

「假如你有十億八億,你就會思考錢放在哪兒最安全。」為了承接這批客人,Stanley所在公司很快計劃南下分蛋糕。2021年年初,Stanley去新加坡開拓市場,設立家族辦公室,當地牌照還沒有批下來,客人已經在等著開戶了。

對比兩地財富規模,香港的蛋糕依然比新加坡大,但Stanley指出,投資者更看重的是增長速度。他打比方,香港就像一家規模更大的老餐廳,新加坡就像客源激增的新餐廳,「客人都想去新餐廳,不去舊的了,新餐廳的發展空間肯定更大。」根據兩地政府數據,在2021年,香港管理的資產規模仍大於新加坡,但同比增長僅1.8%,而新加坡增速達16.4%。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後話

我非會員,不能閱讀全文。但所能閱讀到的內容,已是不錯。雖然涉及訪問人的個人意見,但也並非空談虛論。唯獨是其中一人謂:

對比星港兩地,劉浩典直言,從整體產業設計和政府招商能力而言,「香港落後新加坡不是10年、20年,而是將近60年了。」 

我自八十年代便在星地生活工作,我個人認為至今只約「落後30多年」左右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