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滅蠻經》之探究~台灣六愚(六)
肆、《滅蠻經》出現與其背後原因之探討。
根據各種歷史文獻以及稗史之記載與傳言等,幾乎都明確地指向「洪範五行」即為《滅蠻經》之說。
換言之,早在清朝「湯若望案」發生以前,「洪範五行」與《滅蠻經》之爭議,早就流傳在當時的朝野之間;而且,算起來已是一段相當長的歲月。
六愚且依據古出版著作,由清初開始往上溯及源頭探討之:
一、《星平會海》
《星平會海》為明人所編的命理書籍;《四庫全書總目題要.星平會海》:「《星平會海》十卷通行本,不著撰人名氏。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有其名,蓋明人所編。
」
《星平會海》卷五首篇,在論及合婚神煞時,就特別提到所謂《滅蠻經》;《三元男女合婚定局》:「余嘗聞古命書,無記載合婚之理,乃唐太宗為西漢以來,遠方來婚不絕,命呂才設此術以愚惑之,命曰:『滅蠻經』。其法不可全信,姑錄俟知者察之。」
綜觀此書與五行有關之內容,諸如《逐月月建歌訣》、《五言獨步》、《四言獨步》、《身弱論》、《棄命從煞論》、《十干體象》、《地支十二咏》、《論運化氣》……等篇所依據之五行理論,已是「正五行」矣。
二、《披肝露膽經》
紀昀認為《披肝露膽經》為後人託劉基之名所撰;並直指李國木或有可能;《四庫全書總目題要》:「舊題名劉基傳;《明史•藝文志》亦載有其目。然觀書中所分龍訣、穴情兩篇,大半剽剟《撼龍》、《葬法》諸書。砂訣、水訣歌亦皆淺俗,如筆架科名應有分,滿床牙笏世為官等句,基必不若是之陋。後附南北平陽論數條,則李國木雜取他家之書附入者,尤為弇鄙,殆嫁名於基者也。」
此書同樣的被李國木收錄在《地理大全》二集之內;然而,紀昀依然認為李又託劉基之名批註;《四庫全書總目題要.地理大全》:「乃知所謂劉注即國木假為之,以欺世也。」
《披肝露膽經》與《滅蠻經》有關的論述,是在《水訣歌》:「一行禪師衍數精,欲與中國去羶腥;乃為唐朝畫久計,故意偽造《滅蠻經》;宗朝五行從此沒,顛倒顛來假混真。亥水艮土反為木,坤土震木反為金;辛金巳火以作水;乙木兌金作火星。當初主意滅蠻國,而今反誤中國人;以訛傳訛不能辨,因此五行俱錯亂。」
三、《三命通會》
《三命通會》亦是命理書籍,為明朝嘉靖年間萬民英所著。
《三命通會》一書花相當大的篇幅討論各種五行之爭辯;例如,《原造化之始 》:「且天地之間,無非元炁 之所為,其性其種已各具太始之先。金有金之種, 木有木之種,人有人之種,物有物之種,各各完具,不相假借,不相淩犯,而謂 五行遞互相生,可乎?今五行家以金生水,厥類懸絕,不侔厥理,顛倒失次。不知木以火為炁,以水為滋,以土為宅,此天然至道。而曰水生木,無土將附木于 何所?水多火滅,土絕木且死矣,夫安能生?周子惑于五行家之說,而謂五炁順布,四時行焉。不知日有進退,乃成寒暑;寒暑分平,乃成四時,於五炁之布何與焉?其曰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皆假合。」《壬戌癸亥大海水》:「或曰:五行之中惟水火不宜太旺,旺則不可救藥。故丙午、丁未配以天河水,以水能制火也。戊午、己未謂之天上火,以戊己蓋其上,則火不焰也。午未在天之中,丙丁屬火,皆午未旺鄉。故歷代遇此二年,皆不靖。此以理論,而非原取象之義,然亦不可不知。再按納音取象出自黃帝,故諸術家皆宗之。自徐大升作《定真論》,有婁景以前未知金在海中之論,而元之星士遂有『納音空自失』天真之說。故今之談命者只論正五行,而納音不取焉。豈知納音之理,取象之精,此正造化之所以為妙。凡論人命,尤不可不推究而體察之,以盡其微也。今陰陽家論先天老五行,而不取《洪範》五行,目為《滅蠻經》,以其顛倒陰陽,反易水火。太和周視作《陰陽定論》,乃深辟之。西蜀羅青霄作《陰陽辨疑》,以《洪範》五行出自八卦,斷不可不用。又辟周氏之見為誣。噫!何前後無定說也耶?餘見納音五行即《洪範》五行之義,不可舉一廢一。談命者,本之以五行為經,參之以納音為緯,庶足以盡命數之理,而造化無餘蘊矣。」等。
由此可知,明朝年間的所謂《滅蠻經》之說,就已經在術界之間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
尤其是《壬戌癸亥大海水》篇中之所謂「元之星士遂有『納音空自失』天真之說」一句話;便可以將「洪範五行」與《滅蠻經》之爭論,推及至元朝年間。
四、《謇齋瑣綴錄》
《謇齋瑣綴錄》這本書並非術數書籍,是明朝尹直所撰;《四庫全書總目題要》:「《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地理之學非一家,各主一說。而立向放水,有以坐山,有以來龍,有以本向,而皆不出於五行之生旺衰絕。為吉凶,其乾、坤、艮、巽為御階,子、午、卯、酉為四惡,辰、戌、丑、未尤為不吉。時師固知之,而不知蠡經置於何處。為陽宅,或置於廳中,或置於前楹。然廳堂天井廣狹不同,蠡經所指字向遠近殊差,地理書亦無定說。予嘗以天井之中為置蠡經之所,大門則置蠡經於門限之中,陰宅則置蠡經於本壙之中,不置於墓門,似為有理。時師多是予言而用之,吉凶良有驗矣。至於宗廟一家,顛倒五行,往往人指為《滅蠻經》。然用以立向消水,吉凶比於諸家多驗,而時師莫能究其立法之因。予嘗攷之諸書,多滯而不通,乃類推而折衷之。夫甲寅巽,本屬木,辰戌本屬土,申辛本屬金,而皆以屬水,何也?蓋甲寅、甲申、壬戌、壬辰、癸巳、乙酉納音皆水,巽屬辰,辛屬酉,故與坎通,謂之水也。艮本土,巳本火,而以屬木,何也?蓋艮屬丑,癸丑、己巳納音屬木,故與震通,謂之木也。丁本火,亥本水,而以屬金,何也?蓋戌亥屬乾,庚戌、辛亥納音屬金,丁納甲於兌,故與兌、乾通,謂之金也。壬本水,乙本木,而以屬火,何也?蓋丙祿在巳,乙巳、乙亥納音屬火,壬屬亥,故與離通,謂之火也。此皆本於納音納甲以起例,故用之吉凶,比諸家多有驗,固不可以為滅蠻經而不之用也。予粗見如此,然究其極,亦有不通,姑錄出以與精於地理者訂焉。」此段記載,亦可道出明朝風水家,對於「洪範五行」理論與《滅蠻經》之爭論。
五、《地理人子須知》
《地理人子須知》是明朝徐善繼與徐善述兄弟,在明穆宗隆慶年間出版的風水著作。
《地理人子須知》也花了相當的篇幅探討五行之論證;例如,《論宗廟水法之謬》:「卜氏云:宗廟之水法誤入伍行之山運有準,此確論也;何則?蓋宗廟即洪範五行……乃顛倒五行之法。」《堪輿宗旨》:「禪一行能撰銅函偽經,以混其真,而不知其間乃有曾楊之賢,金函秘書,悉為所得。」《諸家五行》:「地理竅妙,無出五行;五行之變,不可窮勝。…...人識其妙而泄造化之機,又有二說焉;曰正五行以定其方;曰八卦五行以司其局;曰洪範五行以窮其山音;......然三說中,惟洪範五行最玄,而管虢之註,近于牽強,世有斤之為《滅蠻經》。」等。
其中在《論宗廟水法之謬》《堪輿宗旨》《諸家五行》與「原五行」等篇,皆有提到所謂吳景鸞《奏疏》。
六、《陰陽辨疑》
《陰陽辨疑》亦是嘉靖年間蜀人羅青霄之著作。
羅氏之《陰陽辨疑》也提到「論天時者,百十有餘家,各相矛盾;大概有:一主洪範五行,唐宋元至我明,如宋魯真《曆法通書》也;一主正五行,則洪理之歷府池紀之《剋擇通書》是也。……若執先天之易以斥後天之易,則人必以為非,聖無法矣;彼執正五行以斥洪範為《滅蠻經》者,果何所據?……」又云:「五行......可以顛倒為非乎哉?大孝陰陽造葬,以山家墓運為用神,而墓運逾常,以洪範五行變成流行者為主,本蓋陰以正五行為體,以洪範五行為用;而造葬人事皆於用上從事云爾,即以洪範五行作於唐僧一行傳流外國以滅蠻。何遼、金、元反盛而不可滅也?此立滅蠻之說以斥洪範五行者,益見其不經之甚矣!」……云云。
七、《青巖叢錄》
《青巖叢錄》為明初王褘所撰;《青巖叢錄》則有「洪範五行乃宗廟之法,其說始於閩中,而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而正五行為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求己。」之說。
八、《祛疑說》
《祛疑說》為南宋儲泳所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泳字文卿,號華谷,僑居華亭。」
《祛疑說.大五行説》:「向為先子卜地,徧叩日者,就參地理之學,雖各守其師説,深淺固未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兩説,莫之適從。自古所用大五行,雖郭璞元經,亦守其説,謂之山家五行,然先輩皆謂莫曉其立法之因。既無可攷之理,古今豈肯通用而不疑者哉?近世蔣文舉只用正五行以配二十四位,壬癸亥子為水,丙丁巳午為火,一如三命六壬之説,自謂得楊松筠之學。又有蜀中一家,謂是希夷先生之傳,亦以子亥為水,巳午為火,與蔣説同,而獨以壬位為火。其書則闔闢八卦,消息律呂,其行山定穴,一以卦象。律呂為本,上生下生,如黃鍾用林鍾之類是也。年月日時,則用卦氣,生旺如辟,乾候大有之類是也,其學行於東川,為書十篇。卦爻律呂之用,有隂有陽,有消有破,有生有合,其立法雖與蔣氏不同,而五行之説甚不相逺。然則大五行之説,果可廢乎?可得而廢,則古人何以更相傳襲?而用之於是,深思其理,求之太一統紀之數,而不可得;求之皇極先天中天之數,而不可得;求之後天化合五運六氣之説,而不可得;反而求之卦畫,於是得其説焉,分列於後,庶幾易見。」又云:「大五行出於乾坤者,十二位出於六子者,亦十二位合六子足以當乾坤之數。蓋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合六子之策亦三百六十,足以當乾坤之策也。但郭景純所載,未本屬木,而金土木各得四位,故山家五行篇曰,癸丑坤庚名稼穡,艮震巳未曲直木。今皆以未屬土,殆必有所據,其理亦通,木三金四土五是也。然一為數之元,緫攝八位可也,火何以不二不七而四耶?二説未知孰是,將以質諸専門之學。造理之士雲,山家五行,郭景純既以名篇,又於葬元一篇論坎坤水土之山,則曰崇土益申,長生位也。及論艮山,則曰崇土益亥,非木之長生乎?論巽山,則曰崇土益申,水長生也。此又景純筆之書而用大五行之明證也。」等。
九、《地理囊金》
《地理囊金》為宋朝北宋劉謙所撰。
當今風水界甚少人知道劉謙其人;然而提起劉江東或是劉白頭大名時,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劉謙就是劉白頭之孫。《雩都縣志.劉江東》:「劉江東,上牢人;楊筠松避黃巢之亂來虔州,江東與同邑;曾文辿師之得其術;江東不著文字,僅留口訣執簡握,要其子孫傳之。」同書《雩都縣志.劉謙》:「劉謙,江東孫,宋吏部郎中知袁州事,得祖傳地理而精究之,衍口訣著星龍、穴竅、案應、曜證、羅城、明堂、水口凡七篇;宜春韓鞏題其書曰《曩金》行於世。」
《地理囊金.序》:「陰陽之術,其來久矣,造陰陽之妙,著書行於世者,惟管公明郭,景純為極。......又有所謂《滅蠻經》者,初本為滅蠻而設今,反為中國之害,可勝歎哉。且水法何處無之,試以山谷平地,格之必有某水來某水去,合則用不,合則易一,所務求其合,始以為吉。問之行何星龍合,何穴法,必禁口不能言矣。所以世之吉地,至今尚存正,為此也吁。人知之貴賤,本乎天命,家之盛衰,係乎氣數,地理之法實與天命,氣數相符,蓋地有此穴,則世有此人,苟無其人,則此穴將昧而不顯,得而復失,今余所著之書,不拘陽山陽向,陰山陰水,不用天星八卦,宗廟紫微等法,但辨來龍之真偽,結穴之美惡,水城之向背,應案之假特,左右之拱反,明堂之闊狹,水口之開闔而已。」(註:《地理囊金》一書,究竟是否為劉謙所撰有待考證。令六愚懷疑之幾點疑惑,包括:一、觀其書之內容,似乎非宋朝風水理論。二、雖然明朝已無其序結尾之所謂「朝散大夫」一職;然而,六愚翻遍《江西通志》以及明朝正德與嘉靖年間《袁州府志》等,發覺歷年來之知州事官職者,劉姓者有三位;且其三人皆與劉謙無關。易言之,歷代袁州知州事官職,從未為見有劉謙其人。三、序中所云韓鞏或是韓強者,《袁州府志》亦無所見,惟有明末年間出現韓鞏而已。自古,地理書類託名成風,最難考據;六愚在無法提出明確證據前,故而僅以《雩都縣志.劉江東》與《劉謙》傳之所云,姑且認定此書為宋朝年間作品。)
十、《塋原總錄》
《塋原總錄》為北宋仁宗年間楊惟德所撰。
《塋原總錄》最令後代感到震撼的內容,並非風水理論,而是「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無差,當取丙午針。於其正處,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這句話,就是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的最早紀錄。
然而,從本章主題而言,《塋原總錄》所謂:「子寅甲辰巽辛戌申屬水,乙丙午壬屬火,艮卯巳屬木,酉丁乾亥屬金,癸庚丑未坤屬土,此名大五行(註:洪範五行又名宗廟五行、大五行。),蓋五行之變體也;唯地理家用之;其分屬之理淺惑皆不能考,雖或得之,亦多穿鑿,未盡其理,古今用之極有徵驗,陰陽之妙有不可詰,此殆如醫家之用五運也,故今遵用之。」與當時由王洙領軍所編撰之《地理新書》,再對照上述所謂吳景鸞《奏疏》,並比較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廣古今五行志》云:「五行變異,敘其徵應,蓋為《洪範》之學者。自古術數之學多矣,言五行則本《洪範》,言卜筮則本《周易》,近時兩者之學殆絕,而最盛於世者,葬書、相術、五星、祿命、六壬、遁甲、星禽而已。」後,六愚發覺「洪範五行」應是宋朝術家理論之重點思想;而「正五行」理論推測直至宋末元明年間,方在風水理論中漸漸抬頭。
其實,清初之「湯若望案」後,皇家採納南懷仁等人之意見,確實有一短暫時間採用「洪範五行」理論;然而,從明末清初各種風水著作中得知,當時「正五行」風水理論,已經廣遍於民間社會而流傳至今。
因此,依據上述古文獻之記載,諸如《祛疑說.大五行説》所謂:「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兩説,莫之適從。」以及《謇齋瑣綴錄》:「地理之學非一家,各主一說。……宗廟一家,顛倒五行,往往人指為《滅蠻經》。然用以立向消水,吉凶比於諸家多驗,而時師莫能究其立法之因。……此皆本於納音納甲以起例,故用之吉凶,比諸家多有驗,固不可以為《滅蠻經》而不之用也。」比較後;無庸置疑地,所謂《滅蠻經》之說,應是在宋朝年間即有爭議。而「湯若望案」冤獄的發生,僅是楊光先等人將《滅蠻經》之爭議擴大為政爭,且將清初之前,不同風水理論門派之術家們暗中較勁的現象,正式表面化而浮上檯面而已。
至此,若以此事件之發展立場,再回頭比較《青曩序》之說後,或許也可以推斷曾文辿為北宋人士;而有云楊筠松為南唐人士者,或有其依據。
無論如何,由上述各文獻著作綜合比較之後,明顯地,便可得知所謂《滅蠻經》之說,僅是宋朝年間之術士們,假借唐朝呂才、僧一行等人之名氣,杜撰《銅函經》之傳說,而醞釀發展出來的。
換言之,所謂《滅蠻經》之說,就是某些宋朝術士抬出「滅蠻」之大纛,實則行風水派系主流之鬥爭,進而相互抹黑、造謠、攻訐等手段之其中一環而已;何來真正之「滅蠻」?不肖術士自私至此,其心可誅!
然而,所謂《滅蠻經》之爭論,自「湯若望案」結案後,就劃下句點了嗎?不肖術士的私心稍歛了嗎?為何此說依然在現代之風水界流傳?為何風水派系正統之爭,依然是方興未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