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淡友Kyle Bass再看淡港元 明言有幾多就沽空幾多
屢次發表看淡港元前期的對沖基金經理Kyle Bass,似乎並無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沽空港元一定輸的「溫馨提示」放在心上。據報維持其本人在2017年底已建立的港元淡倉。
據《彭博》報道,Kyle Bass維持其已建立的港元淡倉,與中美地緣緊張局面不斷升級,特別是受到台灣問題影響。
他明言較以往更有信心賭注會成功,並引用最近離開香港銀行系統的存款規模相關數據作證明。
他又指出在亞洲的倉位只有一個,就是沽空港元,有多少便沽空多少。
財爺曾指出對賭港元一定輸
去年11月時,陳茂波曾指出政府非常重視確保香港的金融穩定和安全,多年來一直將港元匯率維持在1美元對香港 7.75 對7.85。而外匯儲備約為4,300億美元,相當於香港貨幣基礎的1.7倍。他直言如果與港元對賭,你一定會輸(if you bet against Hong Kong dollar,you are bound to lose)。
過往曾因沽空港元等亞洲貨幣損手
去年7月時,Kyle Bass再度發表看淡港元前景言論,並透露正拋售港元。他接受日本傳媒訪問時指出,聯繫匯率制度或難再與美元掛鈎,又預料一年內聯匯制度將被重新評估,屆時港元兌美元將貶值30至40%。
Kyle Bass早於2016年時曾表明已沽空港元及人民幣等亞洲貨幣,可是旗下基金因此受到損失,於2017年基金虧損19%。
「聯匯不脫鈎」期權 總回報達14厘 分析︰對賭沽空大鱷 有贏面
聯繫匯率制度今年成立40年,多年間,不論是市場、媒體甚至是政客,不時有聲音要求檢討聯匯制度,包括討論到底港元應否繼續與美元掛鈎。甚至有基金經理揚言沽空港元,對賭聯匯最終脫鈎。
聯繫匯率會否脫鈎,乃是未知之數,不過近日有傳中資銀行為私銀客戶提供「對賭聯繫匯率不脫鈎」的交易方案,總回報高達14厘,引起市場關注。有基金經理認為,聯繫匯率本身性質屬低風險,有贏面,但就提醒期權合約風險回報含有槓桿,令相關投資仍有一定虧損風險。
1983年10月17日起,香港開始實施聯繫匯率制度。貨幣基礎得到美元資產的十足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亦提供兌換保證,承諾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賣出港元,並在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買入港元。
每逢美國加息,當港息與美息擴大差距,港元匯率都會相應走弱。當港元匯率跌至7.85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便會按銀行要求「接錢」,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便隨之減少。
而每當銀行體系總結餘下跌,往往引起外界關注,甚至出現「資金外流」風險、體系結餘跌至零等討論。金管局亦多番澄清,銀行體系結餘的增減是聯繫匯率制度的正常運作,並不影響香港銀行系統的穩定性。
覬覦聯匯脫鈎機會 大鱷聲言沽空
過去,聯繫匯率制度引來「大鱷」關注,為人熟知有1997年索羅斯狙擊港元計劃,當時他認維持聯匯制度成本高昂,港府未必能夠成功抵禦,便發動攻勢但失敗告終。
及後,雖然未有像索羅斯這樣的基金經理高調狙擊港元,但有個別大鱷公開支持沽空港元,包括海曼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Kyle Bass、對冲基金Saba Capital創辦人Boaz Weinstein等。
在去年香港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便為聯匯護航,直言「如果有人與港元對賭,你一定會輸」。可是,有「小巴菲特」之稱、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Bill Ackman不留情面,去年11月底在Twitter發文,宣稱持有大量港元空倉,更直言「聯繫匯率對香港不再有意義」。
與Bill Ackman對賭 期權金回報達9%
大鱷聲言做淡港元,但近日便有傳中資銀行為個別私人銀行客戶提供「對賭聯繫匯率不脫鈎」的期權交易,變相做大鱷的交易對手。產品回報率達9厘,總回報更高達14厘,引來市場關注。
所謂「對賭聯繫匯率不脫鈎」,其實是透過美元兌港元「勒式期權」(USDHKD Strangle Options)合約,分別賣出12個月的認沽及認購美元期權,只要期內不升穿和跌穿強弱兌換水平7.75至7.85,客戶便可賺取期權金。
工銀亞洲據報近日便向個別私銀客戶提供有關產品,每張合約名義價值達1億美元,為期一年,年度回報率逾9厘,按金僅需5,000萬港元,槓桿比率超過15倍。只要一年內港元匯率穩定7.75-7.85的波動區間,客戶便可賺取約450萬港元期權金。
此外,客戶存放於銀行的按金同時可賺返一年的定存利息,息率約4厘至5厘,令總回報率高達14厘。
不過,透過賣出認沽及認購期權,相當於裸期權(Naked Option),客戶能夠輕易賺取期權金回報,但同時面對「無限大」的空倉風險。
屬高槓桿產品 有一定贏面
石壁投資管理(香港)投資總監區偉志指,市面上的確有上述的港元期權交易,可以說是與那些大鱷對賭。
對於上述中資銀行出售的產品條款,區偉志解釋其實是相當高槓桿的產品。原本每張合約名義價值達1億美元(折合逾7.8億港元),一年內以賺取約450萬港元回報,回報率約0.57%,但透過期權提供15倍的槓桿,客戶只需要提供5,000萬港元按金,變相回報率高達9%。
這種看似「高回報、低風險」的產品,為何銀行會貿然向私銀客戶出售?區偉志相信,像Kyle Bass、Bill Ackman這些大鱷宣稱認購港元淡倉,銀行需要為其尋找交易對手。另一方面,亦有一些人不是「賭」港元下跌,而是有實際需要對沖外匯風險。
區認為,與他們對賭其實有一定贏面,始終外資未必了解聯匯制度,不明白金管局的接錢能力,他們有九成機會輸。
此外,本身聯繫匯率制度風險相對低,中資銀行亦對國情相當理解,銀行作為發行人亦對這類交易有一定信心,否則一旦客戶無法接貨、補倉,發行人亦面對一定虧損。
後話
上有新舊新聞作聯繫分析。誰將會是勝者或敗者?仍言之過早。又勝在那卻敗在那?勝或敗者總也有付出代價,也是負面的因將是互拼消耗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