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正視經濟增長的挑戰

紫荊黨|特區政府可以正視經濟增長的挑戰嗎?

紫荊黨|特區政府可以正視經濟增長的挑戰嗎?
HK01   撰文:01論壇
出版:

筆者在今年初就撰文指出,後疫情時代香港的經濟面臨相當大的挑戰,無論是內部的產業轉型還是外部的經濟環境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那種認為「香港經濟疫後滿血復甦」的想法脫離實際而過於樂觀,特區政府應該將重振經濟列為後疫情時代香港的首要工作。不幸的是,筆者年初對香港經濟前景的審慎看法在之後的經濟表現中得到了印證。

來稿作者:周小稞

一季度香港的實質GDP增長只有2.9%,低於港府對全年經濟增長區間預測的下線,與筆者對一季度經濟的展望大致吻合,而對一季度經濟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讓筆者對接下來香港的經濟復甦前景更為審慎。結果二季度香港的實質GDP增長更只有1.5%,不僅明顯低於3.5%的預測下限,也較一季度出現明顯的放緩。二季度無論是私人消費開支、政府消費開支還是本地固定資產投資、服務貿易順差的同比表現都要差過一季度,只有商品貿易逆差的同比表現優於一季度。

當一季度經濟增長不及預期時,港府仍然維持了年初對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測。這樣的判斷倒是可以接受,畢竟第一個季度的表現不一定能代表全年的走勢。但當二季度經濟增長更加疲弱時,港府仍然保持對全年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就有些難以理解了。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港府在將增長預測的上限由之前的5.5%下調至5.0%的同時,卻將增長預測的下限由之前的3.5%上調至4.0%。在上半年香港的實質 GDP 僅有不到2.2%的增長的情況下,港府的經濟顧問有什麼底氣認為下半年香港的實質GDP可以取得至少5.8%的增長?

一季度和二季度經濟數據披露後,港府對全年經濟的樂觀展望一直寄託在訪港旅遊業以及本地需求或私人消費這兩大板塊上。確實,在訪港旅客人數不斷增長的帶動下,服務輸出產值在一季度同比增長16.6%的基礎上,二季度同比增長加快至22.9%。但不能忽視的是,在訪港旅客大幅增長的同時,外訪的港人也在大幅增長,到深圳和日本的港人如過江之鯽,帶動二季度服務輸入產值在一季度同比增長20.7%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長29.0%,不但增幅都超過服務輸出產值,就連增速也優於後者。服務貿易的這一出一入,對香港 GDP 的整體貢獻不僅不大,且越來越弱,而這樣的態勢估計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都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至於本地需求或私人消費,一季度數據披露後,港府當時樂觀展望強調的是本地需求,因為一季度包括私人消費、政府消費和本地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本地需求同比增長11.7%。但到二季度數據披露後,港府強調的因素則變為私人消費,因為二季度的本地需求在政府消費和本地固定資產投資負增長的拖累下同比下降1.3%,私人消費雖然同比仍有8.2%的增長,但已較一季度13.0%的增幅明顯放緩,而這還是在政府於二季度發放消費券的情況下取得的。港府對私人消費的樂觀預期主要基於勞工市場上不足 3%的低失業率,但這並不代表民眾一定會大手消費,因為決定消費傾向的不僅僅是當前的收入水平還有對未來收入的預期,而對未來信心的不足導致民眾不敢大手消費或者到更便宜的深圳或日本消費。

筆者欣賞新加坡政府的一點就是,他們總是在第一時間不厭其煩地告知民眾新加坡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甚至到了「唱衰新加坡」的地步。而特區政府的做法卻恰恰相反,政府官員永遠是正面而樂觀,言談中都是香港的機遇與願景,生怕負面悲觀的表態會影響社會與民眾的信心。以經濟展望為例,明明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明顯低於預期,而且內外環境看不到轉好的跡象,卻仍然「打腫臉充胖子」,不敢面對現實。

當然少談風險與挑戰、多談機遇與願景以維持社會與民眾的信心,出發點並沒有錯。就怕說著說著,連自己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樂觀,對風險與挑戰也越來越輕視甚至忽視。因此政府內部應該把握好分寸,應該對香港經濟的現況及未來的挑戰抱有清醒的認識,並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來「保增長」、「促發展」。最近一段時間,重振香港的夜市引發城中熱議。作為刺激消費的一種手段,夜市能不能在香港帶動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譬如說,有沒有足夠而又低廉的可租場地?能不能招到所需的從業人員?提供的服務有沒有具競爭力的性價比?會不會推動了消費降級而對正常消費帶來替代效應?

其實,即便香港的夜市重振了,相信對拉動香港的GDP增長也貢獻有限。要真正擺脫當前香港經濟面臨的困境,關鍵還是要靠積極的產業轉型和大膽的招財進人;要靠改革來釋放以住房為核心的最大剛需,拉動房地產業的重新增長;要靠改革來完善退休、失業與醫療保障體系,消除民眾不敢消費的後顧之憂;要靠改革來加快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及推動「一帶一路」產業園的建設,維護與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心的地位。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後話

居安思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