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香港夜繽紛滿月 人流大跌是必然?

香港夜繽紛滿月 人流大跌是必然?

「香港夜繽紛」至今推行「滿月」,人流開始下跌。
「香港夜繽紛」至今推行「滿月」,人流開始下跌。

9月中開始的「香港夜繽紛」刺激經濟項目,至今已推行「滿月」,灣仔海濱夜市「海濱藝遊坊」亦已於日前重開,然而人流不太理想,有檔主透露兩小時生意額只有200元,人流大跌了約一半。另邊廂曾因「20蚊4粒燒賣」爆紅的檔主,同樣稱尖沙咀夜市人流減少;有市民稱贊成長期辦夜市,卻表明要有新意才會再次光顧。

市民:有新意才會再光顧

該市民的說法,反映現時本港市場,並沒有真正的夜市需求與夜間消費習慣,而只是屬於活動性質,有新活動,市民就會前往「湊熱鬧」,待熱潮一過,人流就會打回原形,此時夜市就要不斷從「供應面帶動需求」,長期營運似乎甚有難度。

內地三亞,剛於日前舉辦了「2023中國夜間經濟論壇」,會上有多位內地夜市掌舵人,包括「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均有出席「高端對話」,論壇亦發布了多份報告,包括《2023年中國城市夜間經濟發展報告》,其中的數據和市場趨勢,似乎可供香港參考。

現時本港市場,似乎並沒有真正的夜市需求。
現時本港市場,似乎並沒有真正的夜市需求。

收入增加才有需求

該報告首先指出多項重點,均與需求面有關,例如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8311元人民幣,持續增加至去年的36883元,市民收入增加,是夜間經濟的關鍵。報告同時強調夜經濟只是「日間經濟的補充和延展」,屬滿足不同消費群的多樣化需求,換言之內地的夜市經濟,主要還是從需求面帶動的,並非政府在某處舉辦一個活動,就指望市民前往參加。

內地夜市供應,似乎是順勢而為,報告調查指,就3501名受訪者意見,超過60%人表示會夜間外出活動或消費,市場本來就有夜間消費需求,而不同城市的夜間出外消費偏好,以二線城市最高,一線與新一線城市次之,換言之,目前以二線城市的市民,夜間的消費習慣最盛,夜市需求非常強勁。報告又指出,78.9%市民夜間會進行餐飲消費,其次是娛樂,約43%,第三才是購物,約36%,內地較少人以觀光為理由到夜市,只得約24%。

馬時亨:GDP毋需區分日與夜

常以為內地夜市以價值便宜為主,然而報告卻指出,內地夜市首要因素是交通,其次是衛生安全與商品服務是否有特色,性價比只排第四。

夜市的蓬勃,在內地是由於市民分配在這方面的支配收入增加,再由日間消費延伸到夜晚。背後可能因為經濟較差,市民減少出國,反而惠及本地消費,亦可能純粹是因為減少奢侈消費,從而令到餐飲預算增加。不過無論如何,若然日間消費太差,夜市消費似乎也不會暢旺。這一點與早前中投公司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的「拆局」不謀而合,馬時亨認為只要是GDP增長,毋需區分是「日經濟」還是「夜經濟」。

近日士林夜市出現了「魷魚女孩」,再度成為「流量密碼」
近日士林夜市出現了「魷魚女孩」,再度成為「流量密碼」

網紅夜市「流量密碼」

「香港夜繽紛」還忽略了另外兩項因素,首先是檔攤的品牌效應。台灣的夜市偶爾便有檔主爆紅,例如近日士林夜市便出現了「魷魚女孩」,再度成為夜市的「流量密碼」。這類「流量密碼」,在內地便是網紅經濟,而上述報告也有很大篇幅內容分析抖音短視頻如何跟夜市有關。本港在討論夜市初期,有民間意見表達過希望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出山煮幾味撚手小菜」擺檔,似乎與「魷魚女孩」也是同樣道理,夜市要靠KOL牽動夜市需求。

討論夜市初期,民間曾有意見希望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也參與擺檔(圖片:Regina Ip 葉劉淑儀Facebook)
討論夜市初期,民間曾有意見希望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也參與擺檔(圖片:Regina Ip 葉劉淑儀Facebook)

夜市要加進品牌效應

此外,內地夜市已出現不同的大品牌染指夜市的新趨勢,例如海底撈與蜜雪冰城擺夜市,兩個品牌本身都有一定跨界需求,形成了品牌效應。至於台灣的寧夏夜市,部分品牌甚至已經營了70年,歷史相當悠久,並非突然「蒸幾粒燒賣」擺賣。目前香港夜市既缺乏網紅經濟催谷,也沒有老品牌的品牌效應,亦沒有普遍夜市需求作支持,人流大跌似乎是必然。


後話

有謂:「以結果為目標」!然而,尚未要終點,現況走勢尚非樂觀吧。

上文內容很有啟發性,例如可考慮立法局的星級議員去夜市擺檔促銷 「20蚊倆粒超人魚蛋」、或去表演氣功「心口碎大石」、又或來個「打小人急囗令」大賽,又或再搞個 「立會好聲音」迷你音樂會之類。



當局正研究提升廟街夜市氛圍,楊潤雄說,形式會類似目前的海濱墟市,包括考慮重推廟街地道美食,舉辦表演等,但他指,廟街的大型推廣活動會以周末為主,未必適合每日舉行,要顧及活動對附近居民的影響。

(這些又有否任何新意又或創新性的吸引力嗎?)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