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信報 - 時事評論 - 香港玩完? - 馬時亨 鄧希煒
近月,社會上出現許多關於香港經濟及其金融中心未來的討論。首先,去年在內地社交平台廣泛流傳有關「香港已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講法,接着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關於「香港已玩完」的評論文章。
筆者原本對於這些表面、不盡不實、以標題增加流量的文章不想作太多回應,尤其因為社會上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這些評論作出反駁。然而,當愈來愈多人討論香港金融經濟前景時,的確反映他們對香港經濟未來的信心動搖。筆者深信真理愈辯愈明,所以決定列出7個筆者認為香港必須保持甚至加強的特色和優勢,從而維持其國際金融及各類經濟中心的地位。若這7個特徵持續,加上特區政府招商引資及人才政策能成功,香港經濟必能再度興盛,遑論「玩完」!
第一,保持金融穩定,並強化其金融中心的五大支柱(包括股市、債巿、銀行、保險及資產管理)。香港金融體系穩定,銀行、證券、保險業監管水平屬世界級,加上聯繫滙率制度行之有效,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嘯亦絲毫無損。近年港股表現疲弱,恒指更回到九七回歸前的水平,很多人因此武斷地質疑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然而,正如筆者去年底在公開場合指出,儘管近年港股表現低迷,本港在其他四大支柱方面仍取得顯著進步。債巿方面,去年首三季發行的債券達5070億美元,按年增長約7%。銀行方面,全球百大銀行有約70家落戶香港,香港的銀行存款去年也增長超過5%,錄得資金淨流入。保險方面,香港去年首三季在長期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為19億美元,按年上升約31%。資產管理方面,全球百大資產管理公司約有70家落戶香港。香港目前管理的資產規模約4萬億美元,在過去10年資產規模一直穩健增長,升幅達143%;而大灣區、中東及東南亞的潛力客源更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從業員總數亦保持穩定,約有5.4萬人。去年,私募基金管理的資本達2200億美元,佔全亞洲超過15%,僅次於內地。同時,香港仍是專業人士的聚集地,全港共有約6500位特許財務分析師(CFA)、4.7萬位會計師及1.4萬位律師。
香港屬於外向的小型經濟體,難免受到國際政經環境和國際投資者對內地經濟的觀望情緒所影響,但香港的金融基建一向具備優勢,待中國經濟復甦變得明朗、美國進入減息周期,相信港股市場終會回暖。
第二,維持司法獨立制度及國際化的普通法法律體制。司法獨立是企業和投資者在香港營運的核心要素之一,它確保法院能夠獨立和公正地處理商業爭議,保護合同和財產權益,並提供有效的爭議解決機制。
普通法使國際商業交易在港得以穩定可靠地進行,為跨國企業提供與國際接軌的便利。這有助於維護企業信心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為本港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投資和商業活動的增長。為維持在法律方面的優勢,香港需與國際社會保持對話和合作,以確保法律體制符合國際標準和緊跟國際最佳實踐。
此外,海外法官有助於維持國際企業對香港司法制度的信心,香港有需要維持合適的海外法官比例。除首席法官外,終審法院現時共有3位常任法官、4位香港非常任法官和10位海外非常任法官。展望將來,香港仍需繼續吸引和聘用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法官,從而維護自身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
第三,保持廉潔高效的政府。自「透明國際」於1995年首次公布「清廉指數」以來,香港一直保持在全球最廉潔的20個經濟體之內。於2022年,香港的廉潔程度在全球180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12位,是亞太區最好表現的地區之一。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的政府效率在近5年一直保持世界前二。
保持廉潔的政府為企業提供公正的法律和監管環境,而高效的政府則能夠減少繁文縟節,為企業提供便捷和迅速的行政服務。因此,香港需要繼續健全的反腐法律體系、加強監督和執法機構的能力,並提高政府運作的透明度。同時,特區政府應持續簡化審批程序,並為企業提供更便利一站式的商業註冊及支援服務。
第四,保持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香港是國家唯一沒有外滙及資金流動管制的地方,亦因此成為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改革及國內外企業融資的重要大門。除了資金流,人員自由流動也是香港的顯著優勢之一,香港應為海內外人員提供更便利及簡化的簽證程序,使得海外人才能夠更容易地在香港甚至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和居住。這將有助於吸引優秀的國際人才來港,促進知識交流和跨國合作,從而增強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
第五,維持訊息自由流通的互聯網。香港一向是資訊基建發達及流通的城市,因此許多跨國企業及國際組織都選擇在港建立地區總部。香港獲取訊息方便,瀏覽海外互聯網頁不受本地監管機構限制(除去美國部分機構選擇性限制香港用戶瀏覽)。假如香港自我限制互聯網訊息流,不但會影響香港市民跟上全球趨勢的能力,也削弱學術研究、商業決策、以至投資活動,這點應該是顯而易見。
第六,繼續發展優良高質的普及基礎及高等教育。香港擁有5所位列全球前百強的大學,每年培養出大量優秀的畢業生,對推動本港的知識型經濟發展起關鍵作用。香港需要持續加強投資和支持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以維持領先地位。另一方面,香港的高等教育應繼續與業界緊密聯繫,建立合作機制和職場實習計劃,幫助學生掌握實踐技能,確保教育內容與現實需求相符。除了高等教育,普及中小學教育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學生的數理科及英語教育。政府應繼續確保市民擁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權利,特別是要為弱勢群提供教育支援,讓他們能夠各施所長,增加向上流動力,同時貢獻社會。
第七,構建多元的海外專業人才庫。近年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包括「高才通」在內的各種人才輸入計劃,共接獲超過20萬宗申請,其中逾12萬宗獲批,超過8萬人已抵港。數據令人鼓舞,顯示本港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不容小覷。
2018年到2022年期間,儘管有少數歐美企業外遷,跨國企業並未明顯出現離港趨勢,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內地企業,以及受僱於非本地公司的就業人口都有所增加。香港普查數據證實,近10年來在港外籍人士總量保持增長。對比國際主要城市,香港的人才庫質量足與全球各大城市比肩,且遠勝於內地主要城市。這特點不但要保持,還要增強,除了歐美,也要廣攬西方以外的人才。港大經管學院在其最新報告中,通過研究職業社交平台LinkedIn用戶數據,發現疫情期間來港的人數多於外流,且來港人群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亦高於離港人群,高學歷人才總數錄得淨增長。此外,整體及高收入人士的淨流入集中在30歲或以下的年輕群體,尤其矚目的是,來自美國的淨流入量不但呈正數,而且人數最多。
正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周接見金融界及外商代表時重申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年七一回歸慶典時的講話,「一國兩制」行之有效,是長期堅持的政策;商界在港投資會受到保障。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應盡力維持其優良的制度及營商環境。
當然,我們應有足夠的危機意識。國際形勢風高浪急,香港必須在危機下大力重塑自身,不應自滿也不需妄自菲薄。香港過去經過那麼多風浪,每一次信心危機都被一次又一次經濟發展奇蹟突破,我們只要自強不息,發揮獅子山下精神,筆者相信香港可再創高峰。
馬時亨為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名譽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鄧希煒為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