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從歷史軌迹 拆解香港經濟發展動力

從歷史軌迹 拆解香港經濟發展動力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評論 - D240514
評論

發布時間: 2024/05/14

近年來,隨着內地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和中美博弈加劇,香港經濟的發展遇到了一些新問題,突出的表現就是原有的支柱產業,例如金融、貿易物流、旅遊零售等,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因大環境轉變帶來的結構性困難,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一位哲人曾說:看一個人的過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現在,看他的過去和現在,就可以知道他的將來。在目前香港又一次面臨發展方向選擇的時候,回顧歷史對於香港做出正確選擇大有裨益。

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把香港從一個以漁農、香木業為主的自然經濟帶入了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模式,奠定了香港商業發展的基礎。一直到香港經濟近代的飛速發展,都與大環境的變遷分不開,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主要是大環境的變遷造就了今天的香港。

二戰結束後,香港面對的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人口的激增,因為國共內戰,大量內地人口流入香港,香港人口從1945年50萬人一下膨脹到1950年的200萬人;其次,流入人口中有不少企業家(大量來自江浙)攜帶資金、設備和技術,為香港發展工業奠定了基礎;第三,二戰後世界經濟全面復甦,進入了一個持久增長和充分就業的新階段,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被廣泛稱為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第四,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操縱聯合國對中國禁運,美國商務部的官員指「凡是一個兵可以用的東西,都不許運往共產中國,紡織品和橡膠均將禁止」,香港的轉口貿易遭遇沉重打擊。不管主觀是否願意,香港轉口貿易的路都走不下去了。

激增的人口保證了較低的勞工成本,內地企業家來港帶來的資金、技術和設備為企業快速形成生產能力奠定了基礎,全球經濟的蓬勃為香港產品的出口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美國主導的對中國禁運又堵死了香港停留在轉口貿易上的可能性,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機緣巧合之下香港經濟就從轉口貿易為主,轉向輕工製造業為主,香港經濟進入了第一次起飛階段,經濟高速發展。

然而,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導致歐美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進口貨品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加上香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帶來本地勞工工資、土地價格等要素成本上漲,香港的製造業發展遇到極大困難。

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四個經濟特區,主要吸引來自香港、台灣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及酒店、餐飲等服務業項目。廣東省政府推出對外資優待政策(如稅務優惠、土地優惠、執照批核優待等),吸引香港製造業北移。

正面臨經營困難的香港製造業抓住了這個契機,大規模北移。1980年香港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有990,000人,佔總就業人口的42%。十年後,這個數字跌至650,000,比率降至28%。2000年,香港從事製造業的人口進一步下跌到230,000人,僅佔總就業人口7%。

昔日小政府大市場 抓住大轉變

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以及後來的工業北移,令香港社會集聚了大量財富,帶來了房地產和股市的興旺。內地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在貿易、股市融資、投資、外滙交易、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產生了大量需求,共同推動香港經濟向服務業為主的方向轉型,目前香港服務業已經佔整體經濟的90%左右。

回顧香港經濟歷次重大轉變的歷史,有一個特點一以貫之,就是無論哪一次經濟轉型都是大環境變化或者市場變化的結果,都不是政府或者任何有形之手有意引導、設計出來的,港英政府當年之所以能形成「積極不干預」這樣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指導原則,並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圭臬,恐怕和香港經濟過去靠抓住環境或者市場變化的機會而成功的經驗分不開。

如從宏觀總結香港過去成功經驗,大概是:保持簡便、高效的制度建設、保持一個自由、法治的社會環境、保障資金、資訊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吸引人才,然後等待時機,靠市場的自動應變抓住機會。

這個策略好不好呢?應該說在過去幾十年是不錯的,抓住了市場急速轉變的機會。但是,這個策略可以永遠有效嗎?可能未必,因為大環境的變化未必一定對香港有利,而大環境變動帶來的機會有些可能也未必在香港擅長的領域。

客觀看,當今世界大環境的變化可能未必對香港有利。中美博弈加劇下,美西方對於中國的打壓已經涵蓋了香港,香港已經成為了中美之間其中一個戰場,雖然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對美西方很熟悉,主觀上仍然想如同過去一樣,繼續與美西方搞好關係,做好中西方之間的橋樑,但是美國明確不願意給香港這樣的機會,令香港在自己擅長領域的發揮空間受到限制。

當今大環境變化 未必對港有利

近年與內地貿易增長最快的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這個領域香港過去不大熟悉,能否抓住這裏面的機會,前景並不確定。

內地經濟在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對目前香港經濟不利的變化。貿易物流是香港最重要的支柱行業,僱用了最多的就業人口,但是由於香港轉口成本較高的緣故,近期已有航運聯盟宣布部分航綫不再停靠香港,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指出,深圳及廣州碼頭處理量正提升,香港港口輸送量未來幾年仍會下跌。

旅遊零售是香港另一個支柱行業,疫情後恢復通關至今已一年多,兩地人員往來的模式已經基本穩定,可以確定,港人假日北上消費已成趨勢,內地餐飲、娛樂消費的性價比香港已經很難競爭,香港的消費力將長期向北流動。與此同時,南下香港旅遊的內地遊客雖然人數恢復得不錯,但消費模式卻與疫情前有較大不同,消費金額明顯下降,而且由於兩地通關的便利,在港過夜旅客也有減少迹象。港府公布2024年3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資料,銷貨價值按年跌7%至312億元,可見零售業正面臨壓力。

須加大發展力度 攻高增值領域

大環境的變化對香港的不利影響,已經在貿易物流和旅遊零售業等方面有明顯表現,由於成本的巨大差距,這種壓力短期看不到紓緩的希望。如果不能加大發展力度,努力在高增值領域有所突破,而是希望像以前一樣,大環境自動出現對香港有利的變化,香港的增長動力將面臨嚴峻挑戰。

 由於香港轉口成本較高的緣故,近期已有航運聯盟宣布部分航綫不再停靠香港,香港港口輸送量未來幾年料會下跌。(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

欄名 : 評論


後話

基本上所論說的,是普遍事實眾人皆知,没有甚麼新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