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港股突插323點 藥明系急瀉 生科指數曾瀉8%

港股突插323點 藥明系急瀉 生科指數曾瀉8%

信報  昨日 14:40

港股三時後突走樣,三時半跌幅擴大至超過300點。

恒指暫時見最多跌323點,報15888。

國指跌2.1%,報5354。

科指插4%,報3177。

上證指數跌9點,報2897;深成指跌1.2%。

美股指數期貨向下,納指期貨最新跌0.8%,報17374。

藥明系急瀉。藥明康德(02359)曾大跌32%,其A股瀉至跌停,報道指明星基金經理葛蘭減倉疑引恐慌;另外市場亦傳出美國國會擬禁政府與藥明康德訂合約。

藥明生物(02269)曾大跌27.8%報21.65元,創52周低。

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曾瀉8%,最新仍插6.5%。

後話

no surprise! 

今年逾150項 江玉歡質疑「跑數」打卡為主難言盛事

巨型心金庸展 3盛事料招60萬客 今年逾150項 江玉歡質疑「跑數」打卡為主難言盛事

明報報 2024年1月27日星期六

【明報專訊】政府表示今年會有逾150項盛事在港舉辦,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推出當中9項,料共可吸引逾150萬遊客,其中今年首3項活動「Chubby Hearts」、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展及「ComplexCon」料可吸引約60萬訪客(見另稿)。盛事效益方面,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昨重申,每150萬旅客可為本港帶來相當於約0.1個百分點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視乎個別盛事有否更高端旅客,帶來更巨大效益。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江玉歡稱,部分活動以「打卡」為主,稱不上「盛事」,憂對海外遊客吸引力不大,當局若未能預計具體經濟收益,單是「跑數」舉辦大量活動,無法吸引業界推動。


三招推動 黃偉綸領跨部門協調

政府昨交代推動盛事經濟措施。黃偉綸說,政府日後有三大方面改進,包括由旅發局連同貿發局及政府駐海外辦事處,物色並爭取全球盛事來港舉行,亦會主動為在港舉辦的盛事增值(見表2)。黃認為,主辦單位很多時並非需要財政支援,更多關注規管發牌、人潮管理及交通等配套,故他將與文體旅局長楊潤雄擔任「跨部門統籌協調組」正副組長,確保跨部門「以便利為先」支持盛事在港舉行。

今年不訂KPI

黃:日後或以數目為依歸

本港今年上半年將舉行逾80項大型盛事,被問有否訂關鍵績效指標(KPI),黃稱日後很可能以盛事數目為依歸,惟今年盛事已敲定,以此作KPI或有「少許取巧」,將視乎今年經驗,為明年或稍後訂立適當指標。他相信旅客感受本港具動感和活力一面,會成為本港最佳大使推廣,鞏固和提升本港國際城市地位,帶來無形貢獻。

至於會否主動邀請國際知名歌手來港演出,黃稱當局會制訂盛事「爭取名單」,惟不會對外公布,以免影響與主辦單位商討;當局又會向主辦演唱會的中介人表達歡迎來港信息,盼未來新落成場館可滿足國際巨星需求。

近日有議員關注政府高壓執法,難緩和社會氣氛;而《基本法》23條今年內完成立法,政府料有外國政府大肆打擊。被問會否擔心令盛事經濟成效事倍功半,黃稱社會對盛事仍很熱心,今年盛事數量較去年多,涵蓋不同方面,舉例本周亞洲金融論壇有3600人參與創新高,認為本港作為國際城市仍具高吸引力。

江:未見港特色 應量化效益

江玉歡回應查詢稱,舉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今年首3項活動,曾先後在英國、內地及美國舉辦,部分最多歸類「與設計師合作項目」,無法展現本港獨特性。她認為盛事最重要元素之一是具國際影響力,在本港勞動力不足下,理應集中資源舉辦優質項目,而非重量不重質,否則無法炒熱市道。

新加坡去年舉辦世界一級方程式賽事,江稱該盛事為當地製造逾3萬個就業職位,收益以數億港元計,強調量化經濟效益才能吸引業界參與。她說政府角色不應是協調而是推動,形容「社會要摩打,並不是攪拌棒」。

業界倡旅社售門票

一併推介周邊配套

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建議,政府可將部分門票經旅議會安排本地旅行社發售,相關旅行社一併推介餐飲及酒店等配套,以推動周邊旅遊收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發表,崔建議政府向旅發局增加撥款,牽頭舉辦更多盛事,「要煮飯,首先要提供米」。他說旅發局擁有豐富經驗,甚至廟街都「起死回生」,相信撥款不是「開支」,而是有回報的「投資」。

民建聯鄭泳舜表示,有體育機構擬引入盛事,惟無從入手,冀旅發局在申請牌照及配套服務等提供協助。民建聯周浩鼎認為,當局須把旅發局相關地區辦事處升級,加強對中東及「一帶一路」地區等推廣。


後話

甚麼算是「盛事」?以何作定義?KPI 竟可隨便棄置?若無指標、成本和收益預計,怎樣才算是成功?達標?

江議員所質疑是十分有理!


誠信 香港面向多極世界的核心價值

誠信──香港面向多極世界的核心價值

信報  黃伯農 2024-01-27

今年初,筆者回港進行學術交流,與相熟學者和朋友談及近年香港社會的一些情況。本文分享這批朋友的主觀看法。雖然他們有些觀點未必與主流意見和政府立場對齊,但有助我們思考香港可如何面向未來多極世界。

移民潮成中產關注點

這批學者和朋友的社經背景多來自中產階級。見面開始,話題不約而同地觸及移民潮現象。基於政治和統計原因,政府和社會未有共識2019年以來香港的實質移民數字。例如在去年7月初,有港府官員稱2021年中至2023年中大概有13萬至14萬港人移民,並「相信不少人已經回流」,但該言論惹來質疑。

去年7月,有香港學者引用機場入境數字,指過去三年(2020年中至2023年中),香港人口淨流出53萬人,並指外流速度沒有明顯減慢趨勢。

有香港傳媒翻查公開資料,根據香港入境處每日公布的「出入境旅客流量統計數字」,由2020年7月剛實施《港區國安法》至去年6月,經機場離港的香港居民累計共有633萬人次;有580萬人次返港,反映三年間經機場的淨離港人數約有53萬人。

其實港府官員所指的13萬至14萬人移民人數也有根據。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中,香港人口共有734萬,相比2020年中的748萬人減少約14萬人。針對官員與學者之間的移民數字差異,多數朋友的解讀是很多港人移民出於政治或社會原因,而沒有承認自己「移民」。

移民潮已為香港經濟帶來挑戰,原因是他們把資產遷離香港,也使市場失去很多勞動力。(路透資料圖片)

有高等教育行政人員相信直至去年底,香港移民人數已達60萬人次。有公務員朋友根據在政府內的理解,2019年至2023年底,有65萬港人淨流出香港。移民潮現象已為香港經濟帶來挑戰。主要原因是他們會將資產遷離香港,也使本地勞工市場失去了很多勞動力。

有外資物業管理公司行政人員觀察,近年公司一直在招聘人手,惟申請人數偏低,沒有合適人選,導致「有工無人做」現象。這現象也同時出現在其他行業。他分析,今次移民潮中離港人口主要涉及年輕人口和年輕家庭,多屬於高學歷、中產至高收入的專業人士。這批人口的經濟生產力量、消費能力和勞動力都舉足輕重。他們離港的決定已令香港經濟造成損失。問題是政府如何填補這些損失?

有公務員、港資物業管理公司行政人員和同鄉會領導便認同香港經濟將無可避免地要融入大灣區,才可長遠填補這次移民潮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縱使香港可引入內地和海外專才,但移民香港人數很難填補到今次移民潮所造成的長遠經濟損失。為了促進粵港跨境人流量,有公務員朋友預料「回鄉證」將不適用;邊界模糊化勢所必然。港人北上消費只反映大圍經濟轉型現實。兩地經濟的進一步融合是未來發展大方向。

近年美國與中國科技經濟脫鈎、和《港區國安法》使港府政治歸邊北京的現象,已削弱香港可作為中西之間的中介者角色。比較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香港股市的遜色表現,也反映了美國高息政策把全球資金引回美國的影響。這些因素正突顯香港將更依賴中國經濟的未來趨勢。

未來角色定位靠誠信

在這動盪過程中,有同鄉會領導觀察到近年香港輿論較一面倒,有傳媒成為了國家政府的宣傳機器。另有學者認為「自我審查」已成傳媒常態,《港區國安法》所帶來的只是表面平靜。2019至2020年的社會衝突雖然跟外部勢力有關,但之前政府未妥善處理貧富不均和世代間社經矛盾,卻提供了動亂土壤。政府內部向公務員對2019年爆發的「顏色革命」的解說只側重外部勢力的介入,欠缺承認反省之前的政策失誤。

隨着一批批人士被審、下獄、被通緝和離港,香港的大學也正被整頓。近來接連有大學校長及高層辭職和停職的現象,反映政府和親建制勢力開始入主大學管治架構。有公營機構高層認為這只是個開始。他認為親建制勢力正在推動香港的大學高層領導換班,跟着便是為大學內的各學院及系所部門的領導層換班,確保大學不會再成為國家安全隱患。有學者估計,這個整頓過程或者需時十年之長。

其中原因是2019年前的社會撕裂衝突現象雖表面上被2020年中所立的《港區國安法》穩定下來,但實際上香港社會撕裂問題並無解決,甚至乎更嚴重。雖然有很多人離開了香港,但仍有不少人因各種原因留在香港。他們因無法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而轉向沉默和軟對抗。軟對抗活動除了在大學內出現之外,也在公營機構內被觀察到。

例如,有旅遊發展局高層朋友說,市民的投訴其實是他們用來表達政治不滿和訴求的另類方法,使處理投訴的部門和職員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如今無法表達政治訴求,這種社會撕開人際張力的氛圍便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創傷、削弱整體精神健康。

有學者對前景感樂觀

然而,有學者對香港前景感樂觀。《基本法》保障香港的文化、宗教、經濟和教育等自由,香港將繼續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隨着香港融入大灣區,未來會有更多內地同胞想透過香港接觸到西方文化。由於中國對外開放的大方向將繼續,全球走向多極化新秩序將要求香港多元;不單要促進中西交流之外,也要兼顧「地球南部」(global south)和「地球北部」(global north)之間的多極化互動和對話動態。

要堅韌地使香港在未來十年走向更多元,如何培養港人品格中的「誠信」至關重要。什麼是誠信?它不單純是懂得講真話的勇氣,也不只是用合約條文去約束雙方,而是雙方之間的信任關係和當中的義務責任,是對對方品格認同的情感評價,也需時建立。

若果大家的誠信根基穩建,即使合作期間遇到困難和挑戰,只要雙方互信事情總會得到解決,便可以攜手解決問題。要得到別人的信任,便不能只一味想去利用對方去為自己利益和目的服務。而是要更透明地向對方解說情況困難,有時也要願意為對方作出一些犧牲,承擔責任及付上代價。未來多極世界的國際合作關係並非單純一場功利交易,而是個共同創建具價值未來的多邊合作旅程。我認為,誠信是未來能讓香港成為貫通東西南北的必須品格基礎條件。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後話

不錯的文章。作者談及「誠信」的重要性,須知「誠信」並無國際標準,也無法科學化去作評估,也常是爭拗點。各人可自稱有「誠信」而比別人高。而「誠信」是可分為「誠」和「信」,即有「誠意」而不一定有「信用」,又或有「信用」卻缺乏「誠意」。

有謂「言而無信」,即「出爾反爾」,久之變成言而無人相信。言者之初有誠意,但當實行時卻變卦而失信。

那是容易否可達至共同目標的「誠信」?

當失誠而又失信又如何?這是基於毫無評價、約束力、和賞罰力的吧?

意大利指中國影子銀行協助公司逃稅近20億歐元

意大利指中國影子銀行協助公司逃稅近20億歐元
881903.com   兩岸, 國際
發佈時間 2024-01-26

意大利金融警察搗破一個犯罪集團,涉嫌利用中國的影子銀行洗黑錢,協助義大利公司透過假發票逃稅近20億歐元。路透社報道,被指控的85人中,有64人是中國公民。

調查發現涉案公司開出假發票,並將相同金額款項轉到中國的銀行戶口,訛稱是用來支付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款項最後通過影子銀行,從中國運回義大利。

警方在行動中搜查米蘭、倫巴第地區、佛羅倫斯及西西里島多個地點,查封140間涉嫌開出假發票的公司,扣押價值3.5億歐元資產,包括現金、豪華汽車和房地產,另外凍結1500多個銀行帳戶。

意大利當局過往亦揭發中國的影子銀行協助黑手黨及毒販洗黑錢。


Hong Kong’s office slump squeezes real estate funds

Hong Kong’s office slump squeezes real estate funds


    The Star   Friday, 26 Jan 2024

Shrinking market: Tourists walk in front of the central financial district in Hong Kong. Rents have been falling and space emptying in the city after the pandemic. — Reuters

Hong Kong: Real estate funds are getting caught in Hong Kong’s worst commercial property slump after making ill-timed investments when the market peaked just a few years ago.

Funds are increasingly trying to sell once-prized office towers at significant discounts as they rush to exit to avoid mounting interest payments on loans.

Those holding onto assets are having to endure record-high vacancies along with rising borrowing costs.

Selling an office property in Hong Kong now is no easy feat, with rents falling and space emptying after the financial hub lost its lustre during the pandemic.

Buyers are hard to come by even after office prices tumbled 35% from their peak in 2018.

“There are few investors looking to buy offices because the yield is low while rents may drop further,” said Oscar Chan, head of Hong Kong capital markets at Jones Lang LaSalle (JLL). “Owners have to cut their prices.”

Some office owners including Chinese companies and funds have stopped repaying their mortgages or are considering doing so because rents no longer cover costs, said Chan.

The trend is more common in Kowloon where vacancies are higher, he added.

Even though recent disposals were able to break even or achieve a profit,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funds have to realise the earlier investments they made, according to Benjamin Chow, head of Asia real assets research at MSCI Inc.

Domestic and overseas funds bought a combined US$16.1bil worth of commercial real estate in Hong Kong from 2016 to 2019, but only sold US$1.2bil between 2020 and 2023, data from MSCI show.

“With the deteriorating macroeconomic outlook and the prospect of a ‘higher-for-longer’ interest-rate environment, fund managers will have to choose between selling at a hefty discount today, versus lengthening the investment horizon with more expensive financing and at the cost of diluting thei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Chow said.

KaiLong Group, a Chinese fund manager, has been trying to sell an office building in the Sheung Wan area that’s also held by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The Shanghai-based firm was still struggling to find a buyer after cutting its asking price by at least one-third, Bloomberg News reported in November.

The downturn is hurting larger players as well. In 2019 and 2020, Gaw Capital purchased three towers from Swire Properties Ltd for a combined HK$25bil – landmark deals at the time.

The buildings have vacancy rates of 14%, 19% and 28%, according to the firm. That compares with a 13.5% vacancy rate in the district, JLL data show.

Gaw Capital declined to comment further. KaiLong Group didn’t respond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Hong Kong’s vacancy rate citywide rose to an unprecedented 16.4% by the end of 2023, according to CBRE Group Inc. That’s put pressure on Grade A office rents, which slipped 6% last year.

CBRE expects rental costs to drop as much as 10% in 2024.

The market was booming until a few years ago. Office values started to surge in 2016, rising 50%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to reach an all-time high in 2018, Colliers International Group Inc figures show.

That was before global financial firms cut space as business prospects dwindled and workers left the city amid tightening restrictions from Beijing. — Bloomberg



今午恆指破升回萬六點

今午恆指破升回萬六點,是喜事!能持續嗎?



看了這些書籍,可以成為擇日師傅?

看了這些書籍,你也可以成為擇日師傅了!

人們常言:“一命二運三風水”,講求風水,若風水不配合擇日,亦是不完全的。風水名家曾言“發福由其地脈,催福出于良辰。”目前吉地難求,所以更應非常重視吉日良辰的選擇,古訣云:“不得真龍得日月,也應富貴旺人家。”可見古人對擇日的重視。

擇日就是擇吉,也叫看日子,擇吉是人類為了趨吉避兇,選擇、利用有利條件避開和克服不利因素所做的一種努力。于戰國中晚期以來,民間利用星占的法則以預卜吉兇休咎,對于社會的各種活動有著強大的影響作用。各個朝代的司天監人員通過觀測天象,修訂曆法,及時日禁忌書,也有更多的擇日通書流傳到民間,人們也逐漸形成以擇日書籍為生活參考。下面,推薦幾本擇吉經典書籍供大家參考。

玉匣記

中國人辦事,總想圖個吉利,無論從政、經商、求學、出行、婚喪嫁娶、略獵打魚甚至于剃頭理發都要找一個“黃道吉日”。與此相應 ,社會上也流行一種叫做“通書”或“擇吉黃曆”的擇吉書,以應大眾百事之需。人們將它們置于案頭枕邊,遇事便查上一查,從中找出行事的“黃道吉日”來。《玉匣記》包羅萬象,人們遇事查上一查,便知吉兇。所以它備受歡迎,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頗大。

《玉匣記 》是東晉士道士許真君記錄的一本預知禍福、趨吉避兇之書,在民間廣為流傳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它具有較高的民俗學價值 。全書計分為“理論吉兇日”、“民俗吉兇日”、“雜占”、三部分。順曆在此在礎上,不斷增補內容,使之更加完善。內容涉及各行各業,諸如:婚喪喜慶、經商、從政,出行等。

協紀辨方

明清時代,社會上同時流行著很多選擇通書。這些選擇書籍成於眾人之手,說法各不一樣,且常有互相抵觸之處,使用的人感到無所適從,得到康熙皇帝的重視,康熙通過三年時間對欽天監舊有選擇通書進行多次考訂,達成統一且具有嚴謹參考價值的《協紀辨方書》,意為敬天之紀,敬地之方。

在現存的各種選擇通書中,《協紀辨方書》全書共計三十六卷,篇幅最長,體例最為嚴密。分析了各朝曆家論述擇吉的學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世俗雜說的錯謬之處一一修正,從陰陽五行、風水、星相、命理等方面,研究整理出一套選擇日辰的辦法,並成為人們選擇黃道吉日的規範。其中所涉及的內容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擇吉學的集大成之作。甚至有人認為,通曉《欽定協紀辨方書》,就能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其嚴密的體系,成為順曆參照的範本,確保擇吉能夠順應天時地利,從而趨利避害、祈福禳禍。

鰲頭通

《鰲頭通書》是一部搜羅最廣泛的大部頭擇日類書,凡十卷。《鰲頭通書》的完成,追溯自明朝成化、弘治間的日師熊宗立所著的《通書大全》,曾孫秉懋增補,命名《鰲頭通書》。

其中最珍貴的是收入了幾近「絕傳」的玉函鬥首元辰、河洛生成數、金精鰲、諸家鑾駕帝星、通天竅馬、蓋山黃道、雷霆升玄、造命、禽遁、遁甲奇門(法奇門) ..... 等等完備的起例、斷訣,誠可謂為克擇法門的豐饒之海,剖千古之秘,發百家之蒙,同類書中古今無有堪與其匹者。

象吉通書

《象吉通書》是清著名擇吉、堪輿大家魏明遠所著,是日理、星象學家極難得的寶書,極富珍藏價值。此書和《鰲頭通書全書》、《協紀協方書》統稱為擇古典籍中三大扛鼎之作,在皇家和民間均流傳深遠,影響巨大。

董公選擇要覽

《董公選擇要覽》由董德彰先生撰著,內容簡潔明了,實際是星家擇日秘訣,書內所講的吉兇日期無不應驗,令世人欽服。

其書傳自商山公,得之行道數十年,造福人類于此書。人生仕途、受官、出行、某干、結婚、移居的兇吉,成為嚴、韓兩國擇日的錦囊,是擇吉選時的模范。

擇吉的要領在於盡可能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所造成的適時機遇。同時,擇吉也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增加人們的信心和決心。順曆主要以最廣為流傳的《玉匣記》和最為嚴密的《協紀辯方書》為參考範本,在此基礎上由專業擇吉老師指導改進,以順應今天的時世,為日常生活的指導工具。


後話

若不懂得天干地支陰陽的基本學理,也風水命理學的基本法,看了上述擇日古籍也是無法應用。

凶宅幫捉鬼 反遭鬼上身 找星雲才解圍

司馬中原曾自曝到凶宅幫捉鬼 反遭鬼上身 找星雲才解圍

有「鬼故事大師」之稱的司馬中原今因急性肺炎過世,讓不少網友不捨,網上許多人留言討論司馬中原過去曾分享的故事,其中一段「史詩級」的捉鬼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司馬中原自曝,當年他接到電話邀請他到凶宅抓鬼,最後反遭鬼上身,請了乩童與神父幫忙都沒有效,最後只好找好友「星雲大師」幫忙。

司馬中原曾在節目《一天一觀點》上分享,過去有一位陳博士打電話來說買到凶宅無法住,希望他能幫忙看看,而他當時已講鬼講到不怕鬼,便答應前往凶宅看看。

司馬中原表示,當時一進門他就嗆說「哪裡來的惡鬼?什麼惡鬼,跳給我看看!」結果真的有東西跳到他身上,為此他找來乩童與神父幫忙,但都沒有效果,他只記得當時渾身發冷、無法睡覺,最後決定要買《金剛經》打鬼,但一樣效果不佳。

司馬中原指出,嘗試了中式與西式的方法都無法制服惡鬼,最後他邀請好友「星雲大師」幫忙,只不過星雲認為「超度」比抓鬼好,所以就播了《大悲咒》,而《大悲咒》一出,鬼確實就消失了,但只要播完,鬼就會回來,所以他得反覆去按播放《大悲咒》按鈕,束手無策的他,最後只能搭車回台北。


後話

有趣!不少江湖玄學大師高調自命是請神驅鬼專家,反而宗教界法師卻十分低調。當真碰上真妖魔鬼怪,誰又會落荒而逃?

港股短線獲支持 或反彈?

鄭勤龍:港股短線獲支持 或反彈


01月24日(三) 




從卦象顯示,恒指走勢正處於《地澤臨》變《地雷復》之中,在易經,「地」為萬物之母,也代表孕育,今「臨」卦和「復」卦帶有「地」之原素,因此便可預示指數在短期內的走勢,便可預示恒指在短期內或會有很不錯的支持。

承接上文預示投資者宜保留實力,短線恒指向上阻力大的《天山遯》變《山風蠱》卦,恒指於上周(17日)在15,764點開市,隨後大市反覆下跌,至(22日) 指數在低見14,794點後現反彈,昨日大市曾一度反彈至15,516點,然而最後升幅收窄,只升了392點,收報15,353點,可說是已應驗了《雜卦傳》曰:「遯則退也。」和引伸為整固的「蠱」卦卦象。

「臨」卦帶有君臨天下,陽氣上升之勢,而復卦則有大地回春之意,故此綜合了卦象和基本分析,大市在短期內或仍有利反彈。


原文網址:鄭勤龍:港股短線獲支持 或反彈 | on.cc東網 | 產經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40124/mobile/bkn-20240124060037748-0124_00842_001.html


後話

這是馬後炮式把港股走勢硬套入易卦,而之後所謂的預測:

「可預示指數在短期內的走勢,便可預示恒指在短期內或會有很不錯的支持。」

甚麼是「短期」指幾短?甚麼「很不錯的支持」指上升數值為何?  的確是虛無玄妙。

再試問,現今世界社會上又有幾多人真懂易學而要能套入股市上?這卦象又只可合用於香港股市? 

買港股由高官議員做起

【新聞點評】買港股由高官議員做起

信報財經新聞
【新聞點評】買港股由高官議員做起

恒指一路向下,連15000關也不保,各界惆悵之餘齊齊諗計「救市」。好似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日前建議外滙基金入市,藉以提振市場信心,不過金管局似乎對此「落閘」。事實上,葉劉的倡議有其道理,官方牽頭注入信心確實重要,但外滙基金的使命是維護聯繫滙率穩定,不宜隨便動用。若要「入市」,倒不如由高官及議員做起,例如每月50%人工改用盈富基金(02800)出糧,每年可為股市帶來數以億元計資金,更重要是隊形,顯示管治者與全體股民利益一致、同坐一條船,定必有助股市「由治及興」。

外滙基金主旨保聯滙

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即將出爐,新民黨向財爺陳茂波獻計,建議外滙基金每年撥出5%份額增持港股。葉劉淑儀指出,目前股市低迷,部分市民或許有意入市,卻擔心市場還未見底。她認為港府若透過外滙基金帶頭吸納,既能提振市場信心,也可增加政府投資收入,一舉兩得。截至去年11月底,外滙基金總資產接近4萬億元,5%便相當於約2000億元。

不過,負責管理外滙基金的金管局很快作出回應,強調該基金的法定使命是維持本港貨幣體系穩定,其投資組合必須保持高流動性,以備在有需要時(例如外來投資者把港元兌為外幣)迅速變現提供資金。金管局又警告,外滙基金倘若增持港股,萬一日後需要變現,反而可能為股市帶來沽壓,形成反效果。

事實上,為達到迅速變現效果,外滙基金向來偏向投資高流動性的境外資產(債券佔比達七成),基本上較少購買本地資產。

唯一一次例外,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入市打大鱷」,外滙基金動用約1200億元掃入33隻恒指成份股,成功為港股止瀉,一輪show hand之後,該批資產接着以盈富基金形式掛牌上市。

然而,1998年除了港股大冧,更要命的是港元聯繫滙率同時受衝擊,所以外滙基金當時破天荒入市更主要是「保聯滙」。相反,現今港股雖然不斷下沉,聯滙制度其實相當穩健,未見有人打算再來狙擊。因此,外滙基金此刻沒必要再次破例入市,否則若連最後一張底牌也打出,恐會陷入被動。

葉劉的建議無疑也有道理,官方牽頭入市肯定有助提振信心。但既然目前外滙儲備不宜貿然動用,庫房財政儲備又「乾塘」,倒不如由高官及議員們掛帥。

建議一半人工購盈富

例如,他們每月50%人工可改為認購外滙基金新增發單位,剩下的50%則繼續如常發放現金,這樣既可為股市注入資金及信心,又能避免利益衝突(並非選擇性地購入某家公司股票);同時,港股長遠若從谷底回升,高官及議員們更能賺取資產增值,簡直是一箭多鵰。

舉例說,目前特首月薪45萬元,三司十五局眾問責官員月薪介乎36萬至40萬元,再加上副司長、副局長等(政治助理可免役),這個班子的高官每年總薪酬超過1.3億元。

此外,立法會現有90名議員,每人月薪10.7萬元(立法會主席為雙倍),即所有議員每年總薪酬大約1.2億元。

換言之,單是問責高官加上立法會議員(未計高級AO、區議員、紀律部隊首長等),每年總薪酬超過2.5億元,若當中有半數投入認購盈富基金,便可為港股帶來逾1.2億元資金,金額看似不多,重點是一種政治姿態,並在不影響外滙基金及財政儲備之下,顯示治港者「身體很誠實」,用真金白銀押注於港股,跟全體股民同坐一條船,如此方談得上睇好港股前景,深信「由治及興」帶來的好處。

顯示與民同坐一條船

否則的話,高官及議員們一方面口口聲聲強調香港絕非「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卻未見以行動入市,普羅大眾難免會質疑他們「叫人衝,自己鬆」;每月支取的豐厚薪酬不買盈富基金,起碼也在大灣區城市之一的香港買間樓。

講到底,股民不論買股票或買基金,都很注重利益一致性,倘若CEO及基金經理自己沒有skin in the game(在相關上市公司或基金持有一定股權),又或者一味強調資產低估,卻沒實質增持,投資者自然會對其言論可信度打個大折扣。同樣道理,香港亦如一家上市公司,管理層既然認為此刻資產「超值」,又批駁外界別有用心「抹黑」,那麼現在正是增持打保衞戰的時候,具體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後話

港人果然是有「橋」!堅決不屈地支持!付以實際行動!

北京传考虑救市 港资深投资人:未必发挥作用

北京传考虑设2万亿元人民币平准基金救市 港资深投资人:未必发挥作用


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开年后跌不停,市场信心低迷。有消息指中国政府正考虑设立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3815亿新元)的平准基金稳定股市。但有受访财经界人士认为,外资撤离中国的势头未停,这措施未必能发挥作用。

在北京可能出招救市的消息影响下,中国A股星期二(1月23日)扭转近来持续下滑的趋势,上证综合指数收市报2770点,上升14点;深证成分指数收市报8596点,上升116点,升幅逾1%。

与大陆经济息息相关的香港股市,星期二更一度大涨逾550点,收市报15353点,上升392点,升幅2.6%。

其中,在港上市的中国游戏股星期二全线弹升,腾讯、网易、哔哩哔哩、心动公司等收报上升3.74%至7.42%不等。中国官方去年12月发布《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导致腾讯、网易等网游巨头股价暴跌,草案咨询期在星期一(1月22日)截止后,征求意见稿的网络连接隔日消失,网页显示不存在,评论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措施有变化。

彭博社星期二引述知情人士说,北京正考虑推出政策配套稳定股市,预计最快本周出台部分措施,其中包括筹集规模约2万亿元的平准基金,用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机构的资金,由沪港、深港通投向A股。

此外,官方还考虑通过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或中央汇金公司向A股投资至少3000亿元的本地资金。

知情人士称,还有其他措施在考虑中,如果获得最高领导层核准,其中一些可能最早于本周宣布,但有关计划仍可能发生变化。

踏入2024年,陆港股市持续疲弱,上证综合指数在星期一再度失守2800点,创下近四年新低,单日下跌2.7%,是近两年最大单日跌幅,深成指更下跌3.5%。同日,港股也失守15000点心理关口,重回疫情时水平。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星期一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指出,目前中国“国家队”只动用数百亿元入市,若是出动2万亿元救市,对中国股市的提振作用将会很显著。他相信,如果中国政府如外界预期以离岸资金入市,可能会动用国企存放在美元定期的资金,主要是考虑到资金利用的便利性,可用作即时股票买卖;若国企出售美元资产转为买入人民币资产,也有利人民币汇价。

刘劲津认为,虽然市场对中国政府的政策预期不高,但不同行业的监管和政策透明度对市场情绪和投资信心仍然十分重要,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两会”及三中全会举行后,北京将会出台更多重要的政策。

香港资深投资人邵志尧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则说,目前只有外媒报道平准基金的消息,其真实性有待观察,但中国股市已跌至近年低位,北京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并不出奇。

邵志尧认为,A股在官方出手后可能会短暂反弹,但前景仍不太乐观,原因是中国经济欠佳,以及欧美在和中国打金融战。今年至今,已有300多亿元海外资金流出A股。他说:“目前外资流行一个ABC的说法(Anywhere But China),就是除了中国,去哪里投资都行。A股和港股没有外资支撑的话,很难长期维持。”

他认为,中国股市未来的走向,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要看企业能否盈利。一些有盈利的中国上市公司,近来股价都没有显著下跌。若中国经济复苏,以及摆脱连续三季的通缩,A股就有望反弹回升。


今日恆指

今日恆指收市只到 15,899點。似乎是巳經盡了洪荒之力扶,但回萬六點仍無力。



倫敦蟬聯全球金融中心首位 紐約降至第二

調查:倫敦蟬聯全球金融中心首位 紐約降至第二

信報   今日 10:41

報告顯示,倫敦仍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路透圖片)

倫敦金融城政府(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的調查報告顯示,倫敦仍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去年與倫敦並列首位的紐約降至第二位。新加坡再次排名第三,法蘭克福及巴黎分別為第四及第五。

路透引述調查報告指出,英國脫歐和新冠疫情造成的商業活動瓶頸已經消除。而監管效率、移民政策和員工重返辦公室,改善了倫敦的商業生態系統。儘管倫敦的資本市場活動和管理的資產有所減少,但在可持續金融和人才與技能方面都名列前茅。

報告稱,紐約在科技和更廣泛的金融活動居於領先,但由於高通脹和大幅加息導致新冠時期的牛市止步,紐約今年的分數有所下降。




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排第六

調查: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排第六 被東京追平 人才與技能失分最多

光傳媒報道 

倫敦金融城政府(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公布2024年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今年日本東京追上香港,並列第六位。 調查 評估各城市在不同領域表現,香港在「人才與技能」一項失分最多,由去年44分下降至37分(滿分為100分)。根據調查,倫敦居首位、其次是紐約、新加坡、法蘭克福和巴黎。 以總分100計算,今年倫敦以59分取得全球金融中心首位,去年與倫敦並列首位的紐約則以57分屈居第二,新加坡獲48分繼續維持第三位。在排名上唯一有變化是東京,由去年的第七位升至與香港並列第六位,同獲31分。
倫敦金融城政府公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香港被東京追平,同列第六位。

調查引述2023年《財富》雜誌的資料,指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正在遠離金融中心,唯一的例外是日本,有41家日本公司進入《財富》全球500強公司,其中29家總部位於東京。而紐約有16家全球500強公司總部,其中11家是金融服務公司。


而香港總得分下跌幅度在各個金融中心之間最大,由去年37分下跌至31分,險被東京「爬頭」,5個分項指標評分全數下跌,包括「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 Ecosystem)、「金融活動範圍」(Reach of financial activity)、「監管環境」(Regulatory environment)、「人才與技能」(Access to talent and skills)和「具韌性的商業基礎設施」(Resilient business infrastructure)。


當中「人才與技能」的跌幅最大,由去年44分下降至37分。報告形容,一個國際金融樞紐需要擁有國際化的勞動力,倫敦有41%的勞動力在國外出生,多元地引入全球性的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影響。不過,倫敦的工作簽證費用昂貴,而香港僅需約25英鎊。


而香港在「創新生態系統」的得分較去年下跌5分。在七大金融中心裏,香港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評分倒數第二,僅優於東京。而投資在綠色基金(Green fund)的金額是最低,投資在金融科技(fintech)方面,紐約去年在金融科技領域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的投資額最高,達到610億英鎊。 調查就認同香港的低稅制,指香港和新加坡擁有最具競爭力的稅基。在個人最高所得税方面,香港和新加坡的稅率遠低於其他金融中心,分別為17%和22%,英國的最高稅率為45%。此外,香港與紐約、新加坡一樣,平均上網速度是英國的兩倍以上。香港在友好的商業生態系統方面排名第一,新企業可以輕鬆設立業務。


《路透社》報道有關排名時補充,若根據去年由智庫「Z/Yen」撰寫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紐約才是排首位,倫敦只是第二位,新加坡排第三,香港排第四位。

香港股市反彈或難持久

香港股市反彈或難持久,即使中國出台救市措施

WSJ

香港股市反彈,市場憧憬北京方面推出一攬子救市計劃。儘管有分析師質疑這些措施是否能拯救中國整體經濟。

圖片來源:SIMON JANKOWSKI/ZUMA PRESS

恆生指數周二跳漲2.6%,創下今年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漲幅。科技股和電動汽車股領漲,恆生科技指數收盤上揚3.7%。阿里巴巴(Alibaba)攀升3.4%,京東集團(JD.com)漲4.7%,理想汽車(Li Auto)漲6.5%。

在恆生地產指數跌到自2009年以來最低位一天後,地產股也走高。龍湖集團(Longfor Group)升9.2%,碧桂園(Country Garden)收高6.6%。

破壞容易建設難 港經濟舉步維艱?

【東方日報產評】破壞容易建設難 港經濟舉步維艱


01月24日(三) 

近期香港股市大冧成國際新聞,南韓居民投資港股相關產品損失以十億元計,去年樂觀地押注中港市場的星洲對沖基金如今要黯然清盤收場。

常說,投資總有風險,但就是沒有人料到,香港經濟可以如此差劣、港股可以如地底泥般不值錢。更令人擔心的是,利率持續高企,但香港樓市流動性已大減,政府死抱辣招不放,長期扭曲市場運作,發展商的財政狀況並不樂觀,一旦業界大劈價推售新盤套現,對港人而言,樓災可能比股災更要命!

老實講,去年初香港走出疫情經濟復常,不少資金都認為香港經濟會急起直追,故押注估值吸引的港股。萬料不到中國經濟景氣會如此差劣,加上產業政策過嚴,扼殺民營經濟及新興產業活力,且內房及地方債務危機發酵,非但令去年中港兩地經濟表現失速,兩地股市「深潛」,跑輸全球主要市場,「生人勿近」形象已深入投資者的心。流出中港的資金就蜂擁到美國、日本、印度及新加坡等市場尋找機遇。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人才有得揀,當然視前景能見度高的地方為首選,結果香港就是人才與錢財皆不就手。

其實,中港兩地經濟除了受中美博弈等因素打擊外,兩地內部最大問題,就是樓市出事,嚴重打擊固定資產投資及財富效應,更正在將風險傳導至金融體系。



原文網址:【東方日報產評】破壞容易建設難 港經濟舉步維艱 | on.cc東網 | 產經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40124/mobile/bkn-20240124030037806-0124_00842_001.html


後話

上案件純屬個別事件?尚有改善空間?是新聞傳媒過份炒作?無須過份擔憂?

李家超:股市波动但暂未见不寻常 香港仍充满竞争力

2024-01-23 HKT 12:25

  • 李家超表示,虽然外围等因素令市场敏感,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仍然充满竞争力。(麦尔澄摄)
    李家超表示,虽然外围等因素令市场敏感,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仍然充满竞争力。(麦尔澄摄) 

汪溟曦报道
港股早前连日下挫,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当局正密切留意股市波动,但暂时未见有不寻常情况,虽然外围等因素令市场敏感,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仍然充满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