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显示标签为“古今名家傳奇”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古今名家傳奇”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淺談巳故吳師青大師的《樓宇寶鑑》論門路篇

昨夜閒遊网絡搜索資料,偶遇上已故術數大師吳師青的著作《樓宇寶鑑》。早十幾廿年前有閱讀過吳大師這經典著作,至今仍記得內容多以八宅遊年法作理氣學主幹。但今次重温被其『論門路篇』內數段內容所吸引著,也值得轉載在這作分享。

原文

《樓宇寶鑑》論門路

洪都鬧市與山居、論定自然分位置。矯首蒼茫宇宙間、時移世變從何說。連雲大廈一幢幢、南北東西四面通。二十四山何處取、會須成竹在胸中。

今日大廈摩天,十層百層,東西南北,門戶四開,坐向從何分辨?論宅泥守古法,能無望洋向,若之歎看山納氣,原非易、要知大易涵三義。易有三義,變易,交易,不易一變一交兼不變、奧妙無窮真秘訣。讀書萬卷貴通神、嶠氣門方算有真。不拘何向能收運、一縷金針已度人。

今日世界繁華都世,馬路縱橫,所建大廈,類多前有馬路,後有馬路,左右亦有馬路。

凡當馬路者,多有開門。假如有兩馬路,一在南,一在北。南開一大門、已極堂皇,北開一大門,又極堂皇。設問該大廈,坐南乎?坐北平?以離入中乎?以坎入中乎?

即如本港德輔與大道中,及德輔道中與干諾道中而論,多有此類大廈。究屬坤局乎?艮局乎?坎局乎?離局乎?

此不待我言、而知論宅之不可泥守古法也明矣。余為適應世界文明進化之需要、於是不得已而有鑰法之作、亦余區區濟世之心也。


後話

上文精要也精彩之處

1)大師謂:「今日大廈摩天,十層百層,東西南北,門戶四開,坐向從何分辨?這也是現代建築物常見的。

2)故他說:「論宅泥守古法,能無望洋向,若之歎看山納氣即是過於執著沿用古法,便生迷惘如何定坐向?

若無法確定坐向又如何能起玄空飛星盤?就算是《八宅法》也難分辦是東四或西四宅?如此又何能再佈遊年九星?

常言《八宅法》適用於明清代盛行三合院,四合院,多進院式古建築物,也許《八宅法》也因此而從古法宅卦理學演變而成。但及至民國至現今,乃漸至盛行西式建築而《八宅法》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然而,現今《三元玄空》尤其是《飛星法》面對上述四方開四門又或多門多層之建築物,尤其是商埸式,又或無所謂正背面之分,便常出現以何定坐向成為問題或爭議。又當樓宇是以建成而入元運算,但這樓可能有部份或數層在另一運年間曾大翻新裝修而又否仍屬原先樓運或以新運來算?如此這建築物會出現不同部分而作不同樓運算?又或只單位內大裝修又否算是「換天心」即以新運算?所知,港師蘇民峰以換新爐灶作「換天心」來以新樓運起飛星盤。

現今出現各師各法,各自立說,巳是常態,幸好並非像下元七運時風水界有互相攻許唯我獨尊之爭,現今大家和平共處,但這並非在理學問題上解決有與時並進之法。想大家仍須要拭目以待!

3)故大師謂:「知論宅之不可泥守古法也明矣。余為適應世界文明進化之需要、於是不得已而有鑰法之作其實,是指不能死板式硬套用古法訣。

若要與時代並進,便要將理學融會貫通,靈活於運用。談何容易?但首先要是打好術數理學基礎,總不能一知半解,半桶水,甚至混水摸魚式去處理一門博大精深學問吧。


為何玄空大師卻推薦八宅法?

吳大師是三元玄空廣東派一脈傳人,其精於玄空『三星排龍訣』可見於其著作《地學鐵骨秘》。然而,吳師的《樓宇寶鑑》是以《八宅遊年法》作理氣學主幹,這是令術數界後輩新一代者難以理解。須知香港在五六十年代仍盛行《八宅法》,及至林國雄和宋韶光初期八十年初才漸被三元玄空所淘汰。

一般風水師多只懂用三元九運九星八卦配男女命,再以八卦分東四西四宅和命人作匹配論吉凶,宅內立極分八宮配遊年九星論內局吉凶。但《八宅法》實包含更廣理學和法訣,精要尤其是在先天卦理上是運用,和九星八卦論宅配合三元九運法和太歲法等。古經典著作有明代的《八宅明鏡、清代《陽宅三要》、《陽宅集成》等。

現世坊師多知玄空飛星,懂排飛星盤,多只把宅硬分九宮格,以各宮內所佈得山水九星論吉凶,又再用相同方法將流年紫白九星硬套入宅內九宮作生剋和合失元運否論九宮位方流年吉凶和作九宮佈局。只能一笑置之。世人多附和《八宅法》乃偽法,不肖一看。不真知為何物和事實而卻只附和者,巳是常態。回到風水學,若三元玄空法用者學藝不全不精,只是一知半解,硬套公式般於用,尤其是全看星盤不看四周八方巒頭環境,又或對巒頭學只懂皮毛,這近似斷章取義,又與偽法有何無異?

八卦分有先後天於運用,八本卦(三爻)又何配為成卦(爻)於用,有六十四卦。又一宮之卦內又可分有八個卦,而八個六爻卦,共有六十四卦作分金,即可在二十四山內再細分。再九星與卦的配合靈活運用。信相是吳大師之本意,即基本理學打好基礎才去學和用三元玄空法。若大家有閱讀過已故關鳳翔大師的《關鳯翔風水筆記》,便明白倆大師有共同見解和推薦。

本人已是一把年紀,因資質愚頓,仍在學習,常感越多學越多知而覺學海無涯。現既非大師,也非老師,只一名學者,即學術研究者,不以術數為業,只觀看江湖而不涉足江湖,也樂在其中。

吳師青 - 簡介

吳師青,廣東潮陽人。生於清末,晚居香港,卒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精推步、天星、堪輿、鐡板神數等術數。吳氏家學淵源,術數古籍藏書甚豐,自弱冠始研斯道,堪輿學宗《三元玄空》廣東派蔡岷山,多為當時人推崇,如當時香港富商鄧肇堅爵士即為本書再版撰寫跋言。其《香港山脈形勢論》曾預言香港大嶼山「將來樓宇連雲,層層金碧,可為萬國互市之商場。」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其學不泥古說,主張與時並進,如堪輿學中在《樓宇寶鑒》中提出對現代城市樓宇風水看法的改革。天星學方面主張把傳統〈七政四餘〉修訂為〈七政四餘三王〉等。

著有《地學鐵骨秘》、《天體曆彙編》、《撼龍經真義》、《中國七政四餘星圖析義》、《香港山脈形勢論》、《天運占星學》、《樓宇寶鑒》、《吳師青闡命理》等。

大六壬神課,《龍川別志》記錄

大六壬神課,《龍川別志》記錄一六壬故事複述

2022年3月7日

古籍《龍川別志》是北宋蘇東坡一家子,三位文學大師之蘇轍記錄在書的日記。

其中記錄着一個神乎其神的六壬斷案故事,因爲此故事特別精彩迷人,因此把此故事作爲六壬的第一個故事。供大家欣賞!

故事大意如下:

徐復青少年時期學習六壬,聽說聞州一個老和尚精通六壬,聞州有一衙役校尉有一次向他問課占卦。

老和尚說:你這課特別兇,要被在菜市口處決了。

校尉說:我沒犯什麼事呀,爲什麼會這樣呢。

老和尚說:你今天回家,剛要打更前,會有一位異姓親人來你家叩門,你剛剛坐下時間不長,就會聽見屋外有兩馬相鬥,一隻母馬生出三條腿的馬駒,如果你回去的經歷和我說的一樣,你就必死無疑了。

校尉回家後,當晚經歷果然和和尚說的一樣,校尉很害怕,第二天早上就去找和尚,問和尚有沒有解災的方法。和尚說:你離家遠行,可能災禍會減輕一些。差役回家後就向上司辭職,並說明了情況,上司也就同意了他的辭職。

差役立即收拾行李準備上船遠行,但是忽然想起有事還沒做完,因此又返回家中,辦完事後回來坐船遠行,船將要到岸的時候,他與一人相撞,那人落水而死。

差役因此被捕入獄,官府從報告中早知道他會遇此事,便將死罪減緩。

徐復聽說此事以後拜和尚爲師。我也沒辦法

徐復要求和尚將事情預測的時間告訴他。

和尚說:可以告訴你,但是如果以你自己的能力推不出來,我也沒辦法。

於是和尚把測卦的時間告訴了徐復。

徐復推了一天,結果竟然將和尚推算出來的很多東西反推出來,但就是母馬生三腿馬駒的事情怎麼也推不出來。

和尚說:你我的預測方法和我的大致相同,但是一些具體的推算方法我不會告訴你。。和尚又說:你的智慧只有這麼大,不可強求,否則沒有什麼好處。


這則故事是真是假,或者有誇大成份,咋們也不好考據。

但大六壬在宋代,有如唐詩宋詞,在當時是家喻戶曉的,是不爭之事實,下至百姓,上至皇帝,玩大六壬的比比皆是。

大六壬也出了許多大牛人物,這些壬學大家,留下了許多斷例,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此故事僅當作六壬學者茶餘飯後之談,同時鼓舞六壬學者堅持下去的信心與勇氣。

在將來公衆號文章中,將會摘錄許多大六壬故事與案例,並帶有古人的解釋或本人牽強附會的解釋。

想聽六壬故事或斷法的,也可以購一本《六壬斷案》書籍,裏面有許多六壬大家邵彥和的占斷案例。此書精彩故事,比比皆是。

大六壬神課,《龍川別志》記錄一六壬故事複述


後話

故事轉載自《秘術网》。我多年前曾嘗探討《大六壬》占法而購入了幾本著作包括了《六壬斷案》。但天資有限,仍處初級階段。



『祿命文化簡史』之祿命法發生【斷代】原因

前文談及一近代著作《中華絕學兩岸緣---梁湘潤大師評傳》作者是何重建,在2014年由香港星易圖書出版。書中第一集是講及『祿命文化簡史』,發覺其在祿命法發展歷史和特色分析上十分富資訊性,值得引錄作分享。

現再續看書內容談及在宋元期間祿命法發生【斷代】的原因:


原文

至於祿命法發生【斷代】的原因,梁湘潤老師認爲是【後天人爲】所致,大致包括以下幾項:

統治者嚴禁

陰陽五行文化興衰,歷來與社會政治的發展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統治者害怕天下士庶借術數來關心國事變更、預測形式、煽動人心,從而對統治構成威脅。

最被嚴厲禁止的是天學,即星占學。因星佔所預測的內容,爲軍國大事,王朝興亡,戰爭勝負,對統治階級來說相當敏感。從秦朝到明朝,天學是一門被嚴厲禁錮的學問。可以查見七次【禁天學】的史料,對於民間私藏、私學天學書籍者,譴戌(流放)、黥面(臉上刺字並塗墨之刑)流海島、海南充軍,死、造曆書者殊死。

祿命法屬於陰陽五行術數,主要預測個人的窮通禍福,日常吉凶宜忌,平民大衆化,無關軍國大政,一般沒有風險。但窮通禍福,吉凶宜忌,百姓固有,王侯將相、娘娘嬪妃、達官貴人也有。如果誰將陰陽術數帶上政治色彩,或作爲政治活動的工具,就與私學天文學一樣要遭到嚴懲。

據《中國禁書大全》的統計,從公元三世紀至十世紀中葉約750年間,讖緯十次被禁,天文書籍六度被錮,陰陽術數類圖書三遭厄運,佛經道書兩逢解難,老莊與兵書也各有一次險惡經歷。

如此看來,北宋初年宋太宗禁祿命,已經是祿命文化遭受到的第四次打擊了。宋太宗禁祿命的力度是相當大的,《禁天文相術六壬遁甲及陰陽書詔》中明確,不得私學或藏匿命理學的書籍,違反者將受到“送官”(關押)“發配”、“悉斬”等重刑處置。

戰亂和改朝換代

中國歷史上戰亂不斷,尤其是元滅宋,清滅明的戰亂,對中國文化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祿命文化當然也不能倖免。如之前介紹過的南宋年代的《五行精紀》因元滅宋的戰亂而流失至韓國(國內館藏僅餘存殘本,清華大學歷史系劉國忠教授於公元2003年~2004年於韓國延世大學交流訪問時,發現相對完整的《五行精紀》古刻本,帶回中國。據劉國忠先生研究,《五行精紀》這本重要典籍,“在明代似乎還保存很完整,沒有什麼殘缺”,但是在清代以後,《五行精紀》“都是一些抄本,而且卷數已有所缺失。”目前國家圖書館所藏的《五行精紀》也只是抄本,而且“從文獻價值來看”,這兩種抄本“並非原本”,而且“在抄寫過程中”由於或有“惡意刪減的原因”,也“存在大量的脫漏和訛誤現象”,“未免令人遺憾。”)

《五行精紀》所引用當時的命理學著作多達五十二種之多,但目前存留的僅有《珞琭子賦》《三命指迷賦》等少數幾種,其他均已遺失。

“新桃換舊符”是朝代更替的必做之事。除了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的變更,思想文化領域的變更更是重中之重,摒棄舊朝文化,樹立新潮文化,祿命文化當然也會受到波及。只是波及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如之前已經介紹過的,唐代的呂才取代隋代的蕭吉,是蕭吉被全盤否定,他的《五行大義》被迫流失到海外(公元七世紀原書流傳至日本,清末嘉慶時期由日本尋回,流失近千年。)

有【話語權】的人所致

這裏指的是歷代在祿命文化領域有話語權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造成了祿命文化斷代的現象。

梁湘潤老師特別注意並研究了《三命通會》的編撰者萬育吾。《三命通會》的出版,使子平法得以確立,至今已近500年。《三命通會》對祿命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動。但【子平法】目前陷入了瓶頸,除了【後子平法】代表人物的原因,也有萬育吾個人的原因。簡而言之,《三命通會》標誌着祿命法用【河圖五行】完全取代【納音五行】,但《三命通會》卻沒有介紹這個轉變過程,對【納音五行】年代是怎樣論命的,有些什麼樣的著作等等,更是幾乎沒有留下一點線索,以至後人遇到問題時,不知道問題的源頭在哪裏。

萬育吾,本名萬民英,原籍江夏,後祖父遷居易州,生於1523年,明嘉靖庚戌年(1550年)28歲中進士,歷任福建布政司等,享年八旬。他編撰《三命通會》,將明萬曆年間的名家之作,做一次彙集於1578年(萬曆六年)出版。(比對《五行精紀》和三命通會內容,可發現萬民英多處大段摘抄《五行精紀》)

梁湘潤老師發現,納音五行轉變爲河圖五行,其過程經歷約400年,轉變過程皆詳錄在《子平總論》中,但該書被萬育吾刪去不用。原因是萬育吾的史觀:三代禮樂,不相沿襲;君子之澤,七世而斬。萬育吾將【子平法】定位在明正德年後-----【支藏天干】形成後。將之前的【祿命法】斬斷源流。其方式:

  • 一是刪除;
  • 二是不列出所引用資料的書名、年代;
  • 三是迴避疑難問題,如到底是陽死陰生還是陰死陽生;水土同生旺還是火土同生旺等等。

梁湘潤老師分析,萬育吾這樣做,由萬育吾和他的團隊處理疑難問題的方式所決定,而採取這種【方式】的原因只有三種可能:

  • 第一種原因是:他們確實不懂。
  • 第二種原因是:他們懂,只是官場文人比較務實,不願意復古,故意刪除。
  • 第三種原因是:雖然有答案,但有三種以上的不同立場,無法取捨,乾脆全部刪除。

梁湘潤老師判斷萬育吾這樣做的原始動機:弘揚祿命?汰陳布新?三週期使命感?應該還是相當正面的,他這樣判斷是並非空穴來風,因爲萬育吾不是不懂納音五行論命,萬育吾曾經編撰過納音五行論命的典籍之一《蘭臺妙選》,但他最後還是毅然捨棄納音五行,原因只可能是第二、第三種。梁湘潤老師認爲:[萬育吾極度重視明代子平,割截與南宋的立場]-----這就是他【不願復古】、【汰陳布新】了,這就是歷史的選擇。

萬育吾這樣做的客觀效果是:導致了歲運、流年層次的平民妻財子祿完全散失在廣大民俗論命文化之中,讓後學之人認爲“《三命通會》即是徐子平的代表作,《三命通會》介紹的子平法,可以代表祿命法”,這樣的看法至今仍在業界和愛好者羣體中有着巨大的影響。

後話

梁湘潤大師的分析,理據及至論說十分精彩!

『祿命文化簡史』之六代祿命法的演變過程

今午网遊尋找資料關於祿命法的發展為何在元朝前後有明顯上分別。元朝前即東漢發展至宋朝,而元朝後即明朝發展至清朝及民國之後。

网遊間發現有一近代著作《中華絕學兩岸緣---梁湘潤大師評傳》作者是何重建,在2014年由香港星易圖書出版。書中第一集是講及『祿命文化簡史』

以下是部分內容供學習分享。

原文

一:祿命五行理論演變三階段:卦氣五行、納音五行、河圖五行。

第一代祿命法,所處年代爲漢代。

論命的主要內容是【壽元】,此爲先秦【鹽仙術】的餘波,所用理論是繼承《連山易》的【數五行】(太玄數、卦氣五行),所用技法是【數】和一百二十甲子。

代表人物是管絡

管絡是東漢祿命家,預測自己只能活48歲,後來果然如此;北齊的祿命家魏甯爲武成王預測,斷他只有32歲的壽命,也同樣精準。他們當時採用卦氣五行,120甲子技法,後來納音五行取代卦氣五行,只用60甲子,卦氣五行用120甲子的技法完全失傳)。

第二代祿命法,所處年代爲兩晉。

論命主要內容由【壽元】擴展到【貴】(貴族爵位和儀容)。所用理論是【納音五行】,技法主要是五行【旺相休囚死】。

代表人物和著作是郭璞《玉照定真經》

第三代祿命法,所處年代爲隋、唐。

因爲唐代開始有【開科取仕】,庶民化論命成形,職業論命者出現。

論命主要內容是【妻財子祿壽】,一直延續至今。所用的理論爲【納音五行】,所用的主要技法爲【十二生死所】(由旺相休囚死發展而來)、【納音法】、【神煞法】、【刑衝合會法】。

代表人物和著作:

蕭吉《五行大義》、呂才《呂才祿命書》、李虛中《李虛中命書》

第四代祿命法,所處年代爲宋代(北宋和南宋)。

論命的主要內容爲【妻財子祿壽】。

所用理論由【納音五行】逐漸轉變爲【河圖五行】,【子平法】初形成。

所用的主要技法在第三代祿命法的基礎上,【訣法】大行其道,故也稱爲【訣法時代】;【十神法】開始出現。

代表人物和著作:

廖中《五行精紀》,徐子平《自評總論》、《用神經》(作者不詳)、【鬼谷子】、【宰公】《宰公要訣》、林開《林開五訣》

第五代祿命法,所處時代爲元、明兩代。

【子平法】在明代中葉正式成形。

論命的主要內容是【妻財子祿壽】。

所用理論,【河圖五行】取代【納音五行】。

所用技法在第四代祿命法的基礎上,基本捨棄【訣法】,【神煞法】被忽略(自由採用),【十神法】、【支藏天干法】(值日系統、十干克合)、【格局法】逐漸成爲主流。

代表人物和著作:

元代有《碎金賦》(作者不詳),明代萬育吾《三命通會》、楊淙整理的《淵海子平》、武當山月金山人《星平會海》、張楠《神峯通考》

第六代祿命法,所處年代爲清代、民國至今。

論命的主要內容,重視富貴(科舉命理)輕視【妻財子祿壽】。

所用理論,完全是【河圖五行】。

所用技法,在第五代祿命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窄化】爲“強弱”、“用神喜忌”、“格局”。故稱之爲【後子平法】。

代表人物和著作:

沈孝瞻《子評真詮》、任鐵樵《滴天髓》《造化元鑰》(又名窮通寶鑑、欄江網,此書或爲曾失傳的《用神經》、《子平總論》的抄本,後由民國徐樂吾註釋出版。)


從六代祿命法的演變過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論命理論由數五行、納音五行演變爲今天的河圖五行,數和納音等理論完全失傳。

論命技法,以唐宋年代最爲豐富,至明代是承前啓後的年代。但清代以後,論命技法呈現【窄化】趨勢

至今天的第六代祿命法年代,世人津津樂道的【老五篇】(淵海子平、三命通會、子評真詮、窮通寶鑑、神峯通考),及與其共生的論命三大技法(強弱、用神襲及、格局),內容其實已經顯得相當蒼白,第六代祿命法(後子平法)根本不能代表祿命法的全部。


後話

上述內容,應是出自梁湘潤晚期深入研究所得資料和心得修輯而成吧。這些資料也可從梁湘潤晚期一系列著作中找到。

若依上述六代祿命法時期,在第三至四代即唐宋代間,我認為還可加上一本託名「珞琭子」的著作《三命消息賦》也為當代祿命法經典之一。內所記錄的論命訣法很明顯地有別於明清代流行的《子平法》。

上述第五代祿命法,包括了張楠《神峯通考》。因張楠乃明未清初人。而沈孝瞻《子評真詮》和任鐵樵《滴天髓》乃處於清代乾隆期間,故撥入第六代。

上文未段謂:「第六代祿命法(後子平法)根本不能代表祿命法的全部。」我個人是同意這評語的,因認為也是從祿命法歷史所說出的事實。

據网上資料:
  • 在2013年梁湘潤 (時83歲)進行了最後的「生命衝刺」,寫出《祿命法千年沿革史》一書,填補了祿命文化發展歷史研究的空白;寫出了《宰公要訣》、《訣法今論》兩本書,填補了命理學諸技法中相當重要而神秘的「訣法」瀕臨失傳的空白。及至同 年7 月27 日,梁湘潤因病在臺北辭世。
  • 《中華絕學兩岸緣---梁湘潤大師評傳》這書所記述的梁師生平的內容,如未註明出處的,均取自梁湘潤的著作《梁湘潤上人回憶錄》、《梁湘潤上人見道回憶錄》、《命略本紀》、《細說子平六十年》、《祿命傳習啟示錄》等。
  • 作者何重建畢業於復旦大學,長期從事文字編輯工作,曾擔任中國《建築時報》副總編輯,屬文化人士,他現年已70歲。何重建在1992年就師從梁湘潤上師、研習梁老師傳承的祿命學,並於2010年3月赴臺北,補行拜師大禮,成爲梁湘潤老師在大陸的第一位入室弟子。

《中華絕學兩岸緣---梁湘潤大師評傳》簡介:

梁師過世的隔年,梁湘潤先生在內地的首位弟子何重建抱病以五個月的時間寫成了這本放眼整個華文世界的第一本梁湘潤評傳。本書不但詳述了梁氏所示的命理學說沿革史,與此同時,本書的重要成就是──它是首部將梁湘潤祿命學說做出脈絡性、體系化介紹的專著,在深度與廣度兩方面均超越了過去的論者。

本書蒐羅了梁氏大量照片,並以入室弟子的近身觀察角度寫成。該書編製、刊載了梁湘潤的「簡易年表」與「著作年表」,並收錄了北宋‧呂蒙正、今人熊月之、李鏘濤-莊圓先生等人的文章,構成了一幅祿命史觀的綜覽,呼應了梁氏畢生學思活動之旨歸。是書是凡欲研究梁湘潤學思經歷者必備的讀物。


南宋《夷堅志》之神算韓慥

以下故事取自网絡,話說是源自南宋著名筆記體志怪小說集,《夷堅志》丁志卷第六、第七。 

原文

南宋年間,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有位算命先生,名叫韓慥(音造)。他平時總是在三橋一帶擺攤算卦,因其卦術靈驗、占卜奇準,有不少文人士子都慕名而來,有的還親自登門造訪韓家,以求問自己的仕途命運。

與朱熹、張栻合稱為「東南三賢」的南宋名儒呂祖謙(字伯恭)就曾是其中的一位。紹興三十年(1160年)春,呂祖謙帶著曾逮(字仲躬)到韓慥家拜訪。當時,一位姓趙的宗室子弟先於他們來到韓家。於是,韓慥便依次為這三人卜算命數。

他說趙官人會當上郡守,將來還會因為多子而更加顯貴。接著,他又對曾逮說:「你的命數不錯,不僅有家世,還很有學問,將來定能入仕為官,但遺憾的是,你這一生都中不了科舉。,

輪到呂祖謙了,韓慥先問他:「你為何要來臨安?」呂祖謙回答:「我是為了應試。」韓慥又問道:「你去年參加州試都沒中舉,今年又怎能來參加省試呢?」呂祖謙說:「我是來考博學鴻詞科的。」韓慥聽了,就對他說:「你的確是命中會中鴻詞科的人,但卻不在今年,今年已經有別人了。從明年開始三年之內,你定能在州試和省試中及第,還能考中甲科。」呂祖謙向他鞠躬謝過,可韓慥沉默良久,最後對他說:「你將名滿天下,只可惜福分不夠。」

後來,趙官人果然當上了岳州太守,他有一個兒子官至尚書,還有三個兒子也當上了卿監。說到曾逮,他父親曾幾與三個哥哥同為一代名臣,其祖父曾准與名儒周敦頤也互為知己好友。如韓慥所說,曾家在當地的確是名門望族,家中這幾輩男丁也都中過進士。唯獨只有曾逮,雖當過侍從,卻從未考取過功名。呂祖謙後來的發展也被韓慥言中,在州試和省試中接連中舉,並且還考中了博學鴻詞科,最終成為一代儒學宗師。可他到40歲時,就患上了萎痹之症,「非藥石所能料理」,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紹興十五年(1145年)的一天,還未入仕的湯思退與史浩二人一同來拜訪。韓慥在詢問這二人的情況後,對他們說:「二位將來都能當上宰相,並且從現在起就要飛黃騰達、步步高升了。」

湯、史二人聽後,都不敢相信。但就在這一年,他們果然都考中了進士。後來,湯思退參加殿試,又中了博學鴻詞科第一名。十年後(1155年),他由禮部侍郎升至端明殿學士,後任簽書樞密院事。兩年後(1157年),就當上了尚書右僕射(宰相職)。

而此時,尚在任太學正(正九品官)的史浩跟友人閒聊時,卻不解地說道:「韓慥卜算湯公的仕途如此靈驗,怎麼到我這兒就不行了呢?如今看我二人的境遇,真是天壤之別啊!」

話說宋孝宗以前當建王時,史浩曾在其府中任直講,常與其談經論道。後來,孝宗登基後,就立即擢升他為中書舍人。也就在這一年,史浩為岳飛父子昭雪有功,又被升為參知政事。隨後又步步高升,直至當上了尚書右僕射(宰相職)。

湯思退與史浩的仕途十分相似,與韓慥說的相差無幾。二人皆在官場上平步青雲,都被皇帝委以重任、最終被封為當朝宰相。

韓慥精通占卜之術,能預言他人的前程、禍福與因果,但他不是每次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一日,一位姓葉的九品官來找他占卜自己的前程。韓慥對他說:「即使你不讀書,也能獲取官職。你若是想知道自己的前程運勢如何,等過了二十二日立秋這天再來找我吧!那時我再詳細地告訴你。」葉官人聽完這番話,感覺自己被戲弄了,於是惱羞成怒,要動手打韓慥,好在被旁人勸走了。

十六天之後,葉官人突然得了重病,不停地吐血。他想起韓慥說的話,不禁擔心、害怕起來。他找來一位同歲的鄉僧,讓其將他們二人的生辰八字寫在紙上,然後送到韓家。韓慥看了,指著其中一人的八字說:「這個人我月初已經看過了,他活不過立秋,要是過了立秋還沒死,我就再也不給人算命了。」鄉僧回去後,不敢將韓慥說的話告訴葉官人。後來,葉官人果然沒活過立秋。

這位葉官人原是個不孝不義之人,他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全靠祖母一人將他養大。二十一歲時,他與祖母所居住的州城突然遭到敵寇的攻擊。為了讓他先逃出城去,祖母將一生積攢的五十兩金子和三十錠銀子全都給了他,並叮囑他在城外安定好之後,就回來把祖母接出去。但他背信棄義,再也沒有回到城中。最終,他祖母死於敵寇之手,連屍骨都找不到。

從那以後,葉官人心安理得地花著祖母的錢,他買田販茶、結交宗室,還謀了個九品官職。直到後來得了重病,陷入昏迷時,他嘴裡才念念有詞地說道:「告訴我祖母,我一定會把錢都還給她,求你讓我活著回鄉吧,別讓我被千刀萬剮!」自古多行不義必自斃,葉官人暴斃也是由他自己種下了不孝的惡因所致。

韓慥第一次給他算命時,就已經算出了他的死期。想來,世間的一切皆由果報促成,誰都無法逾越善惡有報的天理。


後話

上述故事,似是真人真事,因文中歷史背景和人物皆屬實。

故事最精彩之處,我認為是講述呂祖謙和在文末的姓葉的九品官占卜事。尤其是文末寫到這葉官人暴斃也是由他自己種下了不孝的惡因所致。自古多行不義必自斃!說得好!


韓慥的祿命法

南宋時期的算命法,乃子平法的雛形,並非似清代及至民國流傳至現今的子平法那麽成熟。

當時南宋的四柱祿命大概包含了三大訣法——「宰公要訣、林開五訣、鬼谷命訣」。而韓慥之精準鐵批似有其獨到之處。


韓慥批呂祖謙:「你將名滿天下,只可惜福分不夠。」何解?

從歷史查到以下資料可作詳解:

呂祖謙(1137年-1181年),伯恭婺州,因呂姓郡望東萊,世稱東萊先生,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任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淳熙三年(1176年),因李燾推薦,升任秘書省秘書郎。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過從甚密,時稱「東南三賢」。祖謙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開創「呂學」,為金華學派的代表,開「浙東學派」先河。

呂祖謙極力主張抗金,恢復失土。重視史學, 仿司馬光《資治通鑑》撰《大事紀》12卷與《大事紀解題》12卷,還有《通釋》3卷,內容較《通鑑》精簡,史稱「每條之下各注從某書修云云,以自附於述而不作之義」。可惜祖謙40歲左右健康轉壞,患「萎痹」,自言「非藥石所能料理」],43歲以後,右肢癱瘓,行動不便,未竟其書。

晚年喜閱讀醫書。淳熙八年(1181年,實齡44歲)七月二十九日病故。


《夷堅志》簡介

《夷堅志》是宋朝著名筆記體志怪小說集,南宋洪邁撰。《夷堅志》始刊於紹興末年(1162年),停筆於嘉泰二年壬戊(1202年),書名取《列子·湯問》「夷堅聞而志之」之意,記述了宋代城市生活、人文掌故、奇聞趣事,內容涉及三教九流、宗教信仰、諸子百家,搜羅廣泛,卷帙浩瀚,有不少話本和戲曲都取材於《夷堅志》故事,如〈馮玉梅團圓〉取材於〈徐信妻〉,僅凌濛初即取材三十餘篇,佔《二拍》篇幅一半。

《夷堅志》原書凡420卷,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又分十集,《乙志序》中說:「《夷堅初志》成,士大夫或傳之,今鏤板於閩、於蜀、於婺、於臨安,蓋家有其書。」但隨編隨印,加之卷帙浩繁,全帙的刻本極少。後世多以涵芬樓版二百零六卷為通行本,分初志、支志及三志,外加補遺。

50年代的「鐵板神數」大戰 「鐵板神數」?

前文講到有新聞話印度神童阿南德居然有個 "同門" 。真有趣又感突然!令我聯想到在网絡上看過一篇文章 《阿樂盡得「鐵板神數」秘訣》 內的有一部分講到 董慕節  vs. 童慕節的故事。

原文:

在上世紀50年代,掛牌「鐵板批命」者,只僅董慕節一人,他住在銅鑼灣百德新街某座大廈內(與倪匡是鄰居),為人批命也在此處。求批者必須經人介紹,排期輪候,潤金不菲。而輪候時間動輒三四個月,甚至一年以上。

也許他的生意太好了,不久便有人模仿,也在百德新街大張旗鼓,打出「鐵板神數童慕節」的招牌。「童慕節」與「董慕節」僅一字之差,字形又極之相似,魚目混珠,惹怒了董慕節,聘請大狀告到官府。而童慕節不服也聘大狀辯護。這場官司打了多年,最後董慕節獲勝。而童慕節後來改名為「童康節」繼續招徠,但生意一落千丈矣。

 阿樂(2015年9月18日見報)


後話

依今時今日的所謂同門觀念,不知倆人又是 否算是"同門" 師兄弟叔伯子姪關係?  若是,跨過  "門"頭 又或床頭也好總有點親或淵源關係呀!就算是非親非故非友,既然大家都屬鐵版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吧?🤣

上倆附圖的書本我並無讀過也不會收藏,只想開個玩笑娛樂下。若 《鐵版神數》可三日通,又可用圖來淺白解說至學上手,就不會發生上述 "同門" 之爭😜,因會比《子平法》和《紫微斗數》更容易學懂,隨便街頭巷尾到處都可會有鐵版同門算命大師了!😓



民國命理大師袁樹珊批京劇大師的死期

1949年後,民國三大星命家袁樹珊、韋千里、徐樂吾均去往香港。

袁樹珊在香港時,也曾有過爲民國京劇三大家之一馬連良的算命故事。以下是綜合了網絡上倆個版本資料而成:

當時,著名的京劇藝術家馬連良內心也很猶豫,一方面,他依戀京城的舊繁華,另一面又擔心留在大陸命運莫測。

後來,許多顯貴逃往香港,他便也跟着來了香港。京劇在南地並不很受歡迎,在香港,馬連良始終有些落落寡歡。

兩年後,新中國一派蒸蒸日上氣象,人民當家做主,面貌一新。

1951年,耿直的馬連良再也按捺不住,決意接受大陸邀請回國,同時回來的還有張君秋。起程之前,馬連良曾找人算命卜卦。爲馬連良算命卜卦的,就是曾爲杜月笙、徐開壘等人所信服的大星相家袁樹珊。

袁樹珊道:“你還有十五年大運”

夫人陳慧璉追問:“那十五年後怎樣呢?”

馬連良心有所悟,迴歸迫切,拉一拉夫人衣服道:“你就別問了,只要還有十五年好運,也便知足了。”

馬連良回大陸以後,作爲“先進分子”,很受政府重視,一時風光無二。直到1966年,文革爆發期間被批鬥,也因主演《海瑞罷官》而被迫害。

據說馬連良之死因,是致命的一摔和演戲一樣,極像《清風亭》裏的張元秀:先扔了柺棍,再扔了盛着麪條的碗,一個跟斗跌翻在地,似一片秋冬的黃葉,飄飄然、悠悠然墜落。人送到了阜外醫院,他的一個女兒在那裏當護士。 1966年12月16日,馬連良遽然長逝。

果然,從他1951年離港北歸回大陸,到1966年猝然而去正好15年。

1978年8月30日,北京市文化局召開落實政策大會,爲受迫害致死的馬連良先生平反昭雪。


後話

袁大師功力不凡

純論命運而不評政治,當年袁樹珊八字算命果到登峯造極的地步。他的斷批言"你還有十五年大運", 既是含蓄而不直傷人,也古人論命之風範。精要的是鐵斷只餘十五年,不多一或少一年,絕不含糊了事。

馬連良乃豪情爽之仕

從馬連良對妻子說:"你就別問了" ,可知馬連良對袁樹珊的批命十分信任。須知袁樹珊乃蔣介石和杜月笙所信任又推薦的算命大師,況且是馬連良自己去求問袁樹珊,怎能在批算後卻去質疑。而馬連良也江湖豪情爽快之人,大底想到身為藝術者,若能回北方過十五年光輝歲月,也好過留落南方的香港正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渡過十五年的枯燥無味人生吧。所以,也不想多問,也不追問十五年後如何,生死有命,既來則來吧。

馬連良生平簡介

馬連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生於北京市,字溫如,中國京劇演員,工老生,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

馬連良是與梅蘭芳齊名的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京劇大師,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20世紀,馬連良與餘叔巖、高慶奎、言菊朋並稱前“四大鬚生”;後三人去世,他又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並稱後“四大鬚生”。馬連良開創的馬派藝術影響深遠,甚至超越了京劇的界限,是京劇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8歲入喜連成 (後改富連成社) 科班。先從茹萊卿學武小生,後從葉春善、蔡榮桂、蕭長華學老生,一年以後即登臺演出。

11歲時同時學演老旦、醜和小生戲,有時扮演龍套。

14歲開始主演老生。15歲變聲後,學習重念劇目《審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盜宗卷》。他時常觀摩譚鑫培所演《連營寨》、《天雷報》、《捉放曹》、《南陽關》等傑作,潛心揣摩,獲益頗深。

17歲,學藝十年期滿出科,應邀去福州擔任主演。

18歲北返,聲譽鵲起。南赴福建之後,繼續深造之心迫切,再次坐科三年以上。每天清晨去西便門外喊嗓、練唸白,回家吊嗓,堅持不輟,不動菸酒,嚴格律己。富連成社科班每天演出日場,他為學習前輩藝術成就,則於晚間看戲。

21歲時初演於上海,標以譚派鬚生。當時變聲尚未恢復,嗓音較低,但已贊聲四起,灌製唱片數張,風行各地。辭出富連成社搭班演出期間,為追摹譚派藝術,時常登門求教於王瑤卿。

23歲自行組班,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馬派」表演風格。

馬連良對藝術學而不厭,虛懷若谷。出科再入科,對藝事渴求不已。他曾私淑前輩賈洪林;時常觀摩名家演戲;挑班前後,不斷求教於錢金福、王長林、王瑤卿。

30歲時專程赴天津拜名家孫菊仙為師。

32歲時 (1933年) 馬連良在天津與周信芳同臺演出,因他們技藝精湛,各具風采,被譽爲“南麒北馬”。

39歲時向山西梆子老藝人張寶璽、高文翰學到《春秋筆》劇中的《燈棚換子》和《換官殺驛》。足見他為京劇藝術事業精益求精、不驕不滿的胸襟。


依上述資料,馬連良自幼至年青時期是很順境成功的。

馬連瓦良八字

馬連良出生於1901年2月28日,生時辰不詳。八字為:

時 日 月 年
 X 丁 庚 辛
 X 丑 寅 丑

大運: 
08 18 28 38 48 58 68
己  戊 丁 丙  乙  甲 癸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我曾嘗試用丙午或丁未時柱來反證,但發現並不合他際遇實情。依我個人意見,似是子時出生。若是,只可能是庚子或壬子時。看來壬子是頗機會大的。即日時天干丁壬合化木因月令寅木,而日時支丑子合土。形成日時天地合之佳局。

馬連良年青期間順境成平不平凡,是行北方水運。及至進入丙戌大運,因1937-1949年乃日本侵華期,時馬連良是36-48歲,乃兵慌馬亂戰火期。到進入乙酉大運時,1949-1951 (己丑, 庚寅,辛卯) 年正是南遷香港避亂也失意之時期。

馬連良死於1966丙午年12月庚子16日己酉,死時65歲,虛齡67歲,仍未入癸未運。

1966年,馬連良仍在行甲申大運。甲申運干支沖命月柱庚寅,引至壬丁只合而不化,破了原局之美。日元丁火連月柱庚寅逢運甲申,本尚算不錯因庚申金劈甲寅木可生助丁火。

惟獨到流年丙午丙合著命年干辛,午沖命時子而子不再合丑。及至此,命局內的日時天地合也被歲運破了。命時支子不再合日支丑,透出時干壬水是帝旺陽刃之強水反成為被孤立無援的日元丁火的貼身要命七殺吧。及至12月庚子 (過了大雪) 寒冬水旺金休土囚火死木相,是歸期。

宋代堪輿名家賴布衣

還記得那些舊日歲月黃金年代(1983)TVB有套《賴布衣。妙算玄機》故事電視劇集,由苗僑偉和黃造時主演。那首主題曲《碧海青天》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關正傑主唱,非常動聽,流行一時。

講到古代風水大師,無人不知賴布衣的大名。他的盛名在民間是蓋過了唐代風水宗師楊救貧,廖金精,更不用談明末清初的玄宗宗師蔣大鴻的聲名多只係在堪輿界內人熟悉。

今早就閒聊下賴布衣這風水大師生平吧。以下資料是取自网絡。


堪輿學家賴布衣有什麼神奇的事蹟,他的後代子孫有發達的嗎

賴布衣是歷史上有名的堪輿學家。生於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6年間)。賴布衣,原名賴鳳崗,字文俊,又名賴太素,道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

堪輿學家在民間有一個通俗的稱呼,就是「風水大師」。他的父親叫賴泰安,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不過沒有賴布衣後來所取得的成就大。本來賴布衣並沒有按照祖傳的路走,而是按照讀書求仕途的辦法,而且也很取得了一些成績。

按照《廣東新語墳語》記載,他9歲就考中秀才,少年就高中進士。不過,後來他在雲遊的時候,據說他遇到了堪輿仙師,他拜師學藝,因此懂得了「尋龍點穴」的堪輿術,一時間聲名遠播,後來甚至被宋高宗選爲國師。

不過,他在朝廷的生活過得並不如意,很快被奸相秦檜忌憚,被貶謫到福建建陽當知事,相當於知縣。他在當知事的時候,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大事情。不過,秦檜依然不放過他,於是他辭官不做,到全國各地去雲遊,找風水去了。

而去找風水,纔算是賴布衣走上了人生的巔峯。

賴布衣究竟找到過怎樣的風水?

各種民間史料中,都有相關的記載。比如他在福建的時候,就給很多人看過風水。《夷堅志》記載他給臨川羅彥章看風水。羅彥章的妻子死了,他給其妻子看了一處安葬的風水寶地,說是將來子孫中必然有人中榜眼,最終果然如此。

史料記載他路過徽州的時候,給這裏看了風水。於是這裏「文風昌盛,才俊輩出,徽商崛起」, 後來這裏出現了「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丞相」、「父子尚書」、「同胞翰林」等等驚豔的事情。當地還立下了許多的牌坊,來記載這些事情。

還有,賴布衣後來到了廣東,給別人看風水,相墳地。這裏的人也是很快就發達了。按照《廣東新語墳語》記載,廣州的大家族,他們始祖二世三世的墳,都是賴布衣給定的。民間爲此還傳出了諺語說:「族有布衣墳,繁昌必有聞。」

這樣的記載還有非常多,有一些甚至把賴布衣的名字都搞錯了。但是據相關專家考證,說的依然是賴布衣。

賴布衣一生寫了不少著作。史料記載:《紹興大地八鈴》《三十六鈴》《催官篇》。而且傳說賴布衣所著《青烏序》剛剛寫完,就被神仙南華帝君派白猿使者下凡,取走了。一百年後,又交給了劉伯溫。劉伯溫根據這個,幫助朱元璋成就了帝業。

賴布衣最終的結局是如何的,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有的史料記載,賴布衣最終是去終南山得道成仙了。總之,傳得非常神奇。

歷史上也並沒有關於賴布衣兒子們的記載。

(參考資料:《廣東新語墳語》《夷堅志》等)


後話

《催官篇》是賴布衣的精要所有。我也儲有了一版本收錄於台灣孔日昌的著作《玄空天星秘笈》內,是在2005年久鼎出版的。

《催官篇》一書,分 《評龍》、《評穴》、《評砂》、《評水》四篇,各爲歌訣。其 《評龍》篇以二十四山分陰龍陽龍,以震庚亥方爲三吉,巽辛艮方及丙兌丁方爲六秀,而著其變換受穴吉凶的應驗。《評穴》篇以龍爲主,而受氣有挨左挨右的差異。作者認爲,如擇陰宅得法,「驟發官貴非爲難」,故名。

補充《關鳳翔風水筆記》余東旋祖墓談

前文『關鳳翔風水筆記。余東旋祖墓談』,內容是節錄自《關鳳翔風水筆記》的一篇『怎樣才是得水』文章。

資料補充

其實,余東旋祖墓風水一例,曾出現在《關鳳翔風水筆記》內三篇不同文章但同是引述了餘東旋祖墓風水例:

1)『余東旋祖墓風吹羅帶理氣談』
2)『怎樣才是得水』
3)『重刊自序』1988年版

三篇內資料大至相同,差別只在細節上多寡。

首篇應是自出1971年原初版。因作者只引述吳師青之文而謂未嘗實地堪察。原文謂:

偶翻閱吳師青《天體歷彙編》,述及香港鉅商余東旋之十六世祖鶴松公,葬其十四世祖有鳳公之墓於廣州市郊附近,土名風吹帶,坐乾向巽兼亥巳分金,子癸來龍,時光緒六年庚辰七月初十日申時中刻,即陽曆一八八零年八月十五也。以其葬後顯達,人多樂道之。云云。……余(我)未履風吹羅帶墓地,其形局如何,恕難臆測。

次篇應是之後有作實地堪察。因作文謂:

余(我)以羅盤測度其墓碑,坐山為萃卦三爻,爻變為鹹卦,向首為大畜卦三爻,爻變為損卦,卦氣九運當旺。

未篇是1988年版序文,是實地堪察後因作者謂:

我用羅盤測度之,乃地盤正針巽巳騎縫線,天盤縫針則正巽。……若以卦 反爻反論之,萃卦坐山,臨卦來水,大畜卦出向,來水與向首為一六共宗,坐山與向首四六合十,坐山與 來水一四合五。

綜合三篇資料

巒頭形勢所形容是相同的。理氣內容相同的是坐向卦位及分金,卯位有水過堂瀦聚澄凝或及至午位。但至於卯和午位,那位是來水那是去水則不清楚。然而,依吳師青原文是有提及「子癸」來龍的。若是「子癸」來龍,則對宮「丙午」可似是水口。《孔氏玄空學》謂:「水之來去必須與入首之龍相沖。……知龍之岀脈,則翻直向何是水口矣。」

至於『重刊自序』1988年版的餘氏祖墓資料,我原來早在今年3,4月文章內已有分折過。見下連接。只是之前遺忘了。

相關文章:

分析《關鳳翔風水筆記》內一陰宅例 (上集)

分析《關鳳翔風水筆記》內一陰宅例 (上集)


故此,我對余東旋祖墓的分析就此告一段落了。另外,可作些資料補充的,是有關這個『風吹羅帶』地形。

『風吹羅帶』地形

古云:「風吹羅帶用心謀,穴在同心結上來。虎踞龍蟠包裹穴,身披金甲執戈矛。」

「羅帶」古代服裝中是絲織的衣帶。隋代李德林 《夏日》詩:「微風動羅帶,薄汗染紅粧。」唐代李端的《拜新月》:「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參巧以下圖便知這地勢特色的所謂的羅帶形狀:


從网絡上資料得知,『風吹羅帶』形的風水地勢,並不少見。例如:

1)福建建陽市,宋朝理學家朱熹墓地
位於福建建陽市黃坑鎮後塘村,墓亥龍入首,立戌山辰向,內水匯大溪水於乙而出。喝『風吹羅帶』形。據明代戴冼《朱子實紀》卷七所言:朱熹夢中有神人語「龍歸後塘乃先生歸藏之所」,而後朱子自卜此地。

2)杭州,胡尚書祖地
位於在杭州府治東北二十里,土名星亭山。其龍自平田頓起高大峯巒開帳。帳中開脈分枝,迢迢數裏而自相從聚環抱雙龍雙虎,中垂一乳水木之星落脈倚過右邊乾龍入首,作戍山辰向,形如『風吹羅帶』,內氣藏聚,明堂內外交鎖,不見外洋。葬後出端愍公世寧,登進士,官至太子保兵部尚書贈少保,子曰純,官太守。

3)汕頭,潮陽
位於潮陽新華大道赤硝山麓三角埠山地,一處元代古墓穴(始建於1359)---蕭德俊墓園靜立在此已近700年,喝形叫『風吹羅帶』。

4)香港青衣島
自古以來青衣島便被視為風水寶地,所以島上有以『倒錢入櫃』、『燕子扶樑』、『金龜出水』、『風吹羅帶』、『豬肝夾膽』等為名的風水墓穴。

5)香港元朗,鄧氏祖墳
元朗鄧氏祖墳,十九世祖 – 鄧元勳 (廷楨之孫)『風吹羅帶』,為一代富豪,富甲全縣,將岑田改名錦田。

6)香港馬鞍山,輋下村
馬鞍山 輋下村也有『風吹羅帶』地勢。


呼形喝象 / 喝形呼穴

「呼形」是指龍穴之上,它前後左右所看到的山巒,類比甚麼形態,是為呼形「喝象」則是名稱之解。古人真有雅興,取穴名也如優美恰當。例如,這龍穴取名『風吹羅帶』,不是『風吹繃帶』否則真是「大吉利是」了。

《關鳳翔風水筆記》余東旋祖墓談

《關鳳翔風水筆記》內有一篇『怎樣才是得水』內引一例南洋巨富余東旋祖墓「風吹羅帶」風水,內容既富資訊也趣味,值得分享。也許久居南洋,讀到這文章即聯想到本地牛車水的余東旋街及各有名古老建築地標。

原文

大凡得水與不得水,全憑立向以收之,先哲云:「收得一宮砂水正,自然富貴不須疑。」 舉例而言,南洋及香港富商余東旋祖父余鶴松,於咸豐十一年辛酉歲(西曆一八六一年)由江西南康遷其祖父有鳳公及祖母賴氏安人而葬於廣州西郊南海縣沙貝鄉土名泌涌,潯峰降勢,木星開口而結靈芽穴,取名風吹羅帶穴。

墓碑刻「巽巳雙向永遠勿改」。時為下元九運。再於光緒六年庚辰歲(西歲一八八零年)重修。為上元一運。余以羅盤測度其墓碑,坐山為萃卦三爻,爻變為咸卦,向首為大畜卦三爻,爻變為損卦,卦氣九運當旺。且收卯方臨卦水,納向首大畜卦聚面水,為卦反爻反之局。 上元一運修山,取雙星臨向首,全局合十。若以三合論之,則為亥卯未、乾甲丁木局,坐乾亥之生氣,收甲卯之旺水,亦為「得水為」者也。倘非通術高手,何以致此?


後話

以下是我個人意見和分析。在各法上的解說只在粗略界面上免太耗神,請諒!

1)余東旋祖父乃江西有名地師

從网絡資料得知,余東旋祖父余鶴松,乃江西有名地師。偶得『風吹羅帶』穴,喻意子孫可憑醫藥、占卜事業致富。余鶴松又經過風水算命推算,認為他的兒子要到南洋去才有機會出頭。其子,余廣培24歲那年與妻子,連同和弟余廣進送離家鄉,去馬來亞檳城尋找商機,而發跡。余東旋在南洋出生成長,傳奇性的發展至巨富,也建立了《余仁生》葯業王國。

雖然謂「一命二運三風水」,以那年代願離鄉別井,一切從零開始,若非艱辛努力拼博,加上個人天聰,建造了葯業王國,富甲一方。然而,若只坐等祖蔭,坐食也山崩,難成大業吧。

2)葬於廣州西郊南海縣沙貝鄉土名泌涌,潯峰降勢,木星開口而結靈芽穴,取名風吹羅帶穴。

無巒頭資料,無圖片可作參考。沙貝似在珠江河流一帶區域。

3)墓碑刻「巽巳雙向永遠勿改」。時為下元九運。

雙向是傳統《三合雙山五行法》。

4)於光緒六年庚辰歲(西歲一八八零年)重修。為上元一運。余以羅盤測度其墓碑,坐山為萃卦三爻,爻變為咸卦,向首為大畜卦三爻,爻變為損卦,卦氣九運當旺。且收卯方臨卦水,納向首大畜卦聚面水,為卦反爻反之局。

坐山為萃卦:上兌下坤,四運卦。分金取三爻變為澤山咸卦,乃上卦兌,後天數為七,先天為四。下卦艮,後天數為八,先天為六。先天數合十論吉。

向首為大畜卦:上艮下乾,四運卦。分金取三爻變為山澤損卦,乃上卦艮,後天數為八,先天為六。下卦兌,後天數為七,先天為四。先天數合十論吉。

卦氣九運當旺:坐咸卦向損卦均屬九運卦氣。

收卯方臨卦水:臨卦上艮六下兌四,四運卦。

納向首大畜卦聚面水:上艮六下乾九,四運卦。

為卦反爻反之局:萃卦(坐山)與臨卦(收卯方水)有反卦關係。變爻得的咸卦與的損卦有反卦關係。

4)上元一運修山,取雙星臨向首,全局合十。

一白雙星到向,全局水星與運星合十。

5)三合論之,則為亥卯未、乾甲丁木局,坐乾亥之生氣,收甲卯之旺水,亦為「得水為」者也。

猜用《三合雙山五行》,若:

  • 收「甲卯」帝旺水:依水立局,是木局,坐山「乾亥」長生,收「甲卯」帝旺水,向首「巽已」病位。但有謂:「病不立向」。因水出甲卯,為沖破胎神。初年間有丁財稍利壽高者。久則墮胎乏嗣。貪苦。水不歸庫故也。
  • 納向首(巽)聚面水:依水立局,是金局。向首「巽巳」長生,收水「甲卯」胎。宜右水倒左歸於丑庫。右水長大倒左。出巽不犯巳字。百步轉欄。大富大貴。人丁大旺。男女壽高。倘龍穴稍差,即犯敗絕,不可輕用。

然而,缺乏資料和圖片,不清楚水口,來去右左旋,何方消水,來龍入首等。無法再些推測。

6)巽向城門在午卯

若以《玄空飛星法》城門水論,巽向在上元二,三運,中元五運,下元七,九運則卯可為城門。

依資料,祖墓立於1861年入下元九運尾。修墳於1880年,上元一運尾,而二運始於1884年。余氏發跡於上元二三運至旺盛,又似是巧合城門水運之輔助有關。

中元四運期乃二戰則重守業,五六運重生,七運時似近飽和。需知,戰中及後又再重建,巒頭也多會變迁,豈有和保三元不敗之局?如易卦乾九五爻「飛龍在天」雖在至尊之位,再升便是上九爻則是「亢龍有悔」。

7)倘非通術高手,何以致此?

事實自下葬後約十年多後,余廣培始發跡大財在南洋,四十多年間及至余東旋期乃全盛時期,丁財倆極旺。也應驗了:

  • 『風吹羅帶』穴,喻意子孫可憑醫藥、占卜事業致富。
  • 余鶴松又經過風水算命推算,認為他的兒子要到南洋去才有機會出頭。

上述余氏祖墳風水,除了符合玄空大卦法,玄空飛星和三合法之所長而共旺丁財論外,也要真正把論法成事實靈驗準繩才是真正高手大師,非紙上談兵。(補充:依資料,余東旋娶了十一個老婆,子孫满堂。)


寫這篇文章頗長又詳,費神不少,今日可休息輕鬆下。

祝週末愉快!☕🙏

後補充:余東旋祖墓風水一例,曾出現在《關鳳翔風水筆記》內三篇不同文章但同是引述了余東旋祖墓風水例:

1)『余東旋祖墓風吹羅帶理氣談』
2)『怎樣才是得水』
3)『重刊自序』1988年版

三篇內資料大至相同,差別只在細節上多寡。

風水傳說 - 看南半球風水之難

我在前倆文章大概地講南半球地域在應用中原發展的術數有何明顯上的問題。昨夜從網上找到這《王亭之女兒--談若樨玄空系列(6)》文集,內有一篇『不識看印尼風水』是跟「傳統風水法用放南半球」的可行性有關,頗有資訊及趣味性可分享。

原文

不識看印尼風水

有客問及印尼的風水,王亭之答:實在不知,因為連推算的法則都不知。

王亭之說的是實話。祖師爺傳下的法則,以北半球的東半球為「中原」,將之分為九州,由是給出推算的公式,如今用之於西半球,已經要作出修正,若將之用於南半球,那就非常之有問題。

以此之故,王亭之鼓勵移居澳洲的弟子潘玟諾努力研究,看玄空法則在南半球如何應用始合,於今七八年,尚未得結論。

印尼地居赤道,依玄空的說法,赤道應即為「大空針」之地,亦即南北混亂之方,是故王亭之從來不敢推算印尼的地運。當年有一個印尼富商,開八家酒樓,請王亭之去看風水,王亭之亦敬謝不敏。富商於是另請「大師」,前後三年,據聞該富商已在臺灣破產,應聘去印尼主持八家酒樓的總廚亦已回港多年。

由是可知,印尼的風水實在不易看也。


後話

上文集估在十年多前刊出。作者談若樨是中州派宗師王亭之的女兒。王亨之,本名談錫永。以下是我個人意見:

舊事重提
上述事蹟在廿多年前已有傳閒。後來由相關人仕確認而用正式文字記錄下的,似是這篇文章。或在更早前王氐門徒在著作內巳有講述,我就不知了。

風水非主宰一切
若認同「一命二運三風水」之說的,知道成功否並非由風水作主導,而是先命而運如何,風水是輔助性去趨吉趨旺避兇效應吧。

風險評估
若南半球土生人的命理未必可用上依中原地域發展成的風水和命理法,或可有大差誤度,而王氏雖然是斗數宗師也無把握這差誤所引至後果上的風險期和程度,不接受聘請也合理。

也許,王氏曾為這卜了卦是會一舉揚名天下,又或因而損名含恨終生,後得啟示作了這決定。然而以宏觀看之,這聘請內裡也許包含了其它難制的內外風險及因素及後果,並非只單憑術數便全可控制和解決。

各安天命?聘主自付?
或有人卻認為不用推掉,單照接而只依常法按本子,照版煮碗做了便可,性質似項商業交易,提供顧問式意見和服務,信不信和決定權在顧主,準不準,靈不靈,後果自付,各安天命。

世事或可如此簡單處理,尤其是倆者均泛泛普通人物。然而,若倆者均有名聲社會地位身份人仕,就不能也不會草草了事,所受託的也會是非常事,何能以過了海便神仙,說聲「各安天命」便算劃下句號完結?惡劣後果或會禍及人命。

這並非被聘者個人自信一己可承受多少風險而決定取捨,而是考慮到聘主能否承受你過於自信,缺能力,失誤,純在賭個人運氣式的後果風險。後而叫他另尋高人能者相助。

自知之明
我個人認為研究術數者,重要在先對自己知識和能力忠實,知便是知,不知便不知,只知而不精,不擅於用便少用為佳。不知不精便要多學更深研。所以,由王氏女兒述說上述因「宗師也不識」而推掉聘請一事,只以事論事,是令人佩服。

《關鳳翔風水筆記》之港五十年代名流家墓評

香港已故風水大師關鳳翔,又名「抱璞齋主」在七十年代初有著作《堪輿學原理》和《關鳳翔風水筆記》。倆本存有關氐積累了幾十年知識,經驗和心得,可謂是研究古法風水學必讀之一。

以下是節錄自《關鳳翔風水筆記》,關於他在五十年代見聞及一陰宅評論。

原文

論從前香港名流張某葬父墓地 五十年代後期,香港之地產建築業,正在發軔,當是時,地產建築業中,擁巨資而負盛名者,計有陳氏,屈氏,張氏,吳氏等,而張某人,尤最著者也。張某人為了增高社會地位,曾任東華三院主席,蓋躋身香港社會名流之必經階段,可望香港總督提名,而獲英王頒贈勳銜,為縉紳之列。 誰料張某經過數年風光,踏入六十年代,事業突告中落,復經一九六五年銀行風潮,張某竟一敗塗地,其產業被英商銀行接管。一九六七年後,英商銀已將接管張某之產業而透過某英資洋行出售,至是張某之家產蕩,然並且寂寂聞矣。 

張某之事業,由盛而衰,由衰而敗,以至凌替,論者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誰使為之,孰令致之?

乃張某誤信風水庸術,葬其父於風吹水劫之凶地,致貽災禍也。 

三十年前,香港有一老地師某氏,鼓其如簧之舌,當是時,社會名流多信任之,而不知其不學無術,替人立宅安墳,竟致敗亡踵接,此誠李默齋先生闢徑集中所云:「主人有福,明師入屋;主人當衰,庸師進來。」若老地師氏者,庸師之尤者也。 

張父葬在九龍新界西貢東北,土名蛇頭。墓地在左右高山中之平田,培土成小墩阜,其墓座北向南,墓後坐空,數里外雖有高山,但護托無力,只覺北風掃穴,一片陰寒。穴前曠蕩,左邊小澗水不抱穴而斜飛,左右高山似緊夾而實無情,登墓前瞻,只見龍虎砂直竄。前朝圓山遠而無力。坐下全無氣脈,犯冷退之病。 

古人云:「坐下若無真氣脈,面前空有萬重山。」

蕭客云:「龍無脈不成,脈現則成龍;穴無氣不成,氣現則成穴。細軟活動者為脈,脈愛其清,露肉露唇者為氣,氣愛其肥,認脈可以觀龍,識氣可以點穴。山似體,脈似筋,在皮膚之內,或隆隆有脊,或隱隱露形,此為靜中之動,要得流動為真,軟薄為佳,甜肥為旺。氣之現,亦不一,有穴後見者,有穴中見者,有穴下見者,有左右見者,穴後見者破毬,穴中見者湊毬,穴下見者就氣,左右見者挨生。上觀其脈之予,下觀其氣之受,旁觀其界之員,陽來取毬,陰來取窩,葬頂休傷腦,葬窩莫破唇。」 

因蕭客葬經,論氣脈情狀甚詳,故引述之。

琢玉斧巒頭歌訣云:「第六忌,忌低缺,低缺風來斷夭折。」

張九儀曰:「缺凹之病,人所易知,犯者猶少。空遠低陷病,俗術無知,人家暗受其害而不覺,播毒最深。空者,全無護砂也。遠者,雖有護砂,而離穴遠也。低陷者,砂雖云近穴,郤低三四尺也;低至丈餘者,為害更慘。凡見舊地,無不消敗,述不勝述。」 

余細察張父墓,犯四大病。

  • 第一大病無脈無氣,在低田中培土成墳,犯冷退。
  • 第二大病坐後空,雖有高山而離穴甚遠。風掃穴背,必有橫禍而損人口。
  • 第三大病是左右二山,山腳竄走,琢玉斧巒頭砍訣所云:「第三忌,腳竄走,田園蕩盡難餬口。」
  • 第四大病是穴前之水斜飛,書云:「古人曾有說,斜飛起大災。」是也。

張某誤信庸師,葬其父於四大病之凶地,竟致葬後即家遭凶禍,破家蕩產,甚可哀也。

余嘗聞人言,張某葬父後僅三閱月,其弟駕車至港島中環金鐘道,不慎而撞燈柱,致喪生。張某失去有力助手,事業頓走下坡,其後數年,一敗而不可收拾矣。 

再察此墓,葬於一九六一年辛丑歲,墓立坐癸向丁兼子午,坐女宿九度,坐山卦為水雷屯初爻,爻變而為水地比,內卦坤一屬土,外卦坎七水屬水,一與七之數固不合,且內卦剋外卦,主傷中男。向首卦為火風鼎初爻,爻變而火天大有,外卦離三屬火,內卦乾九金,三與九之數固不合,且外卦剋內卦,不利家長。

若以玄空飛星論之,中元五運未,癸山丁向兼三線為起星,雖無替卦,但遇吉地亦旺氣減半,因為出卦也。況犯巒頭形局四大病之凶地乎?此所謂「有病無藥」者也。

若以三合論之,所謂「水短而居絕位」.不克善終者也。


後話

以下是我個人分析和意見:

1)巒頭犯四大病:

第一大病無脈無氣,在低田中培土成墳,犯冷退。第二大病坐後空,雖有高山而離穴甚遠。風掃穴背,必有橫禍而損人口。

我解:墳地並非平洋龍地。山龍之地卻不取龍入首開屏結穴地,卻取無龍氣之地勢,低田之地陷而墓背方易引北風入沖射,墳背卻空曠無擋氣流和沖。山管人丁,故凶。

第三大病是左右二山,山腳竄走,琢玉斧巒頭砍訣所云:「第三忌,腳竄走,田園蕩盡難餬口。」

我解:左右龍虎山腳不內彎卻向外,竄走之勢,失去作屏護而不能收聚氣,即散氣似各散東西。又謂「左右高山似緊夾而實無情如此氣埸有壓迫感又狹窄。

文內又述「穴前曠蕩」即明堂不收聚,又謂「前朝圓山遠而無力」即向首明堂外遠方見圓形山來朝但因太距太遠而無作用。

第四大病是穴前之水斜飛,書云:「古人曾有說,斜飛起大災。」是也。

我解:穴前水鈄飛,斜水不過堂,水急飛而無情,水管財,主破財敗財。

清代《地理啖蔗錄》謂:斜撇則與穴無情。分流則其龍未止。

水不到堂。斜撇而去。謂之斜撇水。或逆來斜去。或順來斜去。皆與穴無情。故兇。

2)葬於一九六一年辛丑歲,墓立坐癸向丁兼子午,坐女宿九度,

我解:一九六一年是中元五運。又「墓立坐癸向丁兼子午,坐女宿九度」,癸山分有兼子則分金丙子為女宿八度,而兼丑則分分庚子為女宿二度。若以女宿九度,似坐龜甲空亡位。(二十八星宿在每年的運行軌跡中都會移位,羅盤有分元旦層又或現代層)

3)坐山卦為「水雷屯」初爻,爻變而為水地比,內卦坤一屬土,外卦坎七水屬水,一與七之數固不合,且內卦剋外卦,主傷中男。

我解:坐山卦為「水雷屯」上坎七下震八,是屬四運卦,初爻變,「水地比」,則坎上而坤下,入後天數一二,先天數則七一。既非生成也非合十之吉數,且坤土為內卦剋出坎水外卦。坎為中男。《竹節賦》云: 坤艮動見坎,中男絕滅不還鄉 。

「水雷屯」卦內分金爻,理應取三爻「水火既濟」或上爻「風雷益」均可得合十之吉。

4)向首卦為「火風鼎」初爻,爻變而火天大有,外卦離三屬火,內卦乾九金,三與九之數固不合,且外卦剋內卦,不利家長。

我解:向首卦為「火風鼎」上離三下巽二。初爻,即「火天大有」,上離下乾,入後天數九六,先天數三九。外卦離剋入內卦乾。乾為老父,長輩。
  • 《玄空秘旨》:火燒天而張牙相鬥,家生罵火天大有父之兒。
  • 《搖鞭賦》:天門見火翁嗽死。

「火風鼎」卦內分金爻,理應取三爻「水火未濟」或上爻「風雷恆」均可得合十之吉。

5)若以玄空飛星論之,中元五運未,癸山丁向兼三線為起星,雖無替卦,但遇吉地亦旺氣減半,因為出卦也。

我解:坐度數雖然離正卦位而入替卦范圍,但並無須替卦訣起星盤。就算理氣得「旺山旺向」局又如何?

再者,所立度似在六十卦的「頤」與「屯」卦界上,似「空亡」論非「出卦」吧。

6)以三合論之,所謂「水短而居絕位」.不克善終者也。

我解:資料太少,只知「穴前曠蕩,左邊小澗水不抱穴而斜飛」。一般上,若水從墓穴左後方來,由右前方流去,可立雙山「丙午」陽生旺向,水法順佈十二長生,則可收生旺來水,出衰方,謂之借庫消水。而若水從墓穴右後方來,由左前方流去,可立雙山「丁未」陰生旺向,水法逆佈十二長生。

文內有形容「水短而居絕位」,若取雙山「丁未」衰向,絕位在「甲卯」。清代三合經典《地理五訣》謂:「癸山丁向,丑山未向。水出甲卯方。初年間或發丁,久則壽短絕嗣,退敗田產。」

惟於實況,水是在左或右或前或後或來或去,則不太清楚。一般上,稱水斜飛是「斜水局」水自後向前斜飛出吧。但水在右或在左邊有分到。

依關氏所形容,似是水出於絕位而消於絕位內,故謂之水短又斜飛吧。依《地理五訣》謂:「此方只宜為水口,祿存流盡佩金魚。」又「絕胎可放水,朝來不。更怕地支拱,長二倆房殃」

總之,水無抱穴而是斜飛,水急流天而非彎緩斜流,卻直去無情,多出忤逆子孫。

術數研究 -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香港已故風水大師關鳳翔,又名「抱璞齋主」在七十年代初有著作《堪輿學原理》和《關鳳翔風水筆記》。倆本存有關氐積累了幾十年知識,經驗和心得,可謂是研究古法風水學必讀之一。

以下是節錄自《關鳳翔風水筆記》,關於他在學習風水所經之路及耗去之歲月。

原文

堪輿學術,博大精宏,非有大智慧,大學問者,不能洞識造化之幾微,審山川之變化。

唐國師白雲先生張約云:「學術十年,不識龍脈,行地十年,不識曜訣,扦墳十年,不定穴法,積三十年之智而後得師,更十年從學而後盡術。」

夫以張公之明鑒,猶至三十年後自知術未精,不敢謂盡,及得師而敬學焉,又十年而盡術,以四十年之久,而僅明地理,不亦難乎?

今人剽竊遺文,涉獵古斷,粗能諳曉,便謂盡術,欺世乎?不然白雲先生豈復為謙詞哉!地理人須知所記如此,故附錄之。


後話

以下是我個人意見:

1)今人剽竊遺文,涉獵古斷,粗能諳曉,便謂盡術,欺世乎?

上文談及之情況,乃當時七十,八十年代之風氣,其實及至今日仍然一樣。更嚴重的,是自經過下元七運後,風水大師數量在市上有急速氾濫之勢。因近世講求速成,快餐式,初中高級班各十餘堂講授,即可生產出初中高級風水命理大師入市服務。

風水命理大師數量之多,最旺盛時期在下元七運間。至於水準如何,實難以評論,也不想評。也不知是學術界,業界又或世人之福或災了。此熱潮,及至進入下元八運才滑落,當然也可涉及世界經濟及市埸走向之影響。

2)唐國師白雲先生張約所說:「學術十年,不識龍脈,行地十年,不識曜訣,扦墳十年,不定穴法,積三十年之智而後得師,更十年從學而後盡術。」

學習研究是需要時間歲月,並無捷徑,但人生又可有幾多個十年可花?須知此得則彼失,前人能「真正地」花十多廿年或半生於術數學術研究,文化推廣,又或應用於職業上,其毅力和精神可值得佩服。

但能夠有成就否,或只在個人心靈價值觀上,又或名成或利就,全並非必然!因可限於天聰,又命運上配合。或先為自己算算命又能否認命而安於天命自然吧。

風水理氣 - 黃白二氣說(1)

風水理氣學,有黃白二氣之說。根據晚清代玄空大師談養吾的著作《玄空本義》卷五內的定義如下:

原文

六十一言,書有云黃自二氣者,如何分辨,其力量效驗,又如何就申言之。市鄉村之分,納氣有水陸緩急之別,故分爲黃白二氣。黃氣燥而緩,白氣潤而急,同屬動氣,而效驗微有出入,上得云失則一也。或有二者並重之處,須隨各地之形勢參酌而辨之。

語:黃氣者陸地之空氣也。若城市之區房屋林立,往來通氣之所大都馬路街道爲多,或亦有近於水道之屋宇者,白氣者,水氣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故居住城市鄉村之分納氣有水陸之別,云黃白二氣者,此也惟黃氣燥而緩,白氣潤而急,雖同屬動氣,而效驗有出入,云得云失則一也。或有二者,並重之者,須隨各地之形勢而參酌用之。


後話

黃白氣與零正神
若將黃白二氣配合元運的零正神位,則:
  • 黃氣,指山川之氣,土氣,為正神,山應以收山,以旺為旺,得正神氣 。
  • 白氣,指河川江湖溪澗之氣,水氣,為零神,水應以出煞,以衰為旺,得零神氣。
談氏玄空
談養吾生於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年)。十九歲(1909 年)承父命從章仲山的嫡傳姻親楊九如習「天心正運」大玄空『三元九運山水飛星』。

談養吾乃章氏門徒,四十歲後,卻反對章氏,宣稱他以前所學玄空並不完全,在河南澠池縣遇見江西修道人李虔虛之授,倡言《玄空六法》得玄空古義真訣,原學並非正宗,於1930年登報向以往曾購買他的三本(包括《大玄空露透》等)玄空著作的人道歉,其學術精神甚是值得敬佩。以發揚《玄空六法》惜正值戰亂,該派未發揚廣大,但其術卻有大玄空之旨,堪稱玄空學正宗。

談養吾在當年代的《三元玄空法》界有很高的學術和江湖地位。《玄空本義》是談養吾在民國37年(1948)時的著作。

若要對應和比較《沈氏玄空學》的年代。沈竹礽(1849年-1906年)。沈氏歿後,長子沈祖緜與其他跟隨沈氏的門人將沈氏生前留下來的手稿,結集輯錄成《沈氏玄空學》。初版分有四卷,及至民國廿二(1933)年再版才增至六卷。


董慕節批黃霑之「無職一身輕」

 「香港四大才子」,分別為金庸、倪匡、黃霑和蔡瀾,四人各有所長,皆是腹中飽有學問之輩,而且分屬好友,因而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黃霑(1941 - 2004)是「四大才子」裡有號稱「鬼才」之名。以下是當年報業人阿樂所記錄關於鐵版神數大師批鬼才黃霑的命書事蹟。

原文

話說當年,我(阿樂)在黃霑家裏,要他交出董慕節的「鐵板命書」,自加註釋,向大家「告解」。

黃霑不愧是性情中人,「閒話一句」,翌日即着人送來,並附一信,茲錄如下:

阿樂兄:董先生批拙造之大路,附左。其中有刪節,涉及婦幼者,有不足爲外人道之事,希諒。此乃1982年所批,今已過數年。證諸1982至今年事,仍然字字準確,不由得不衷心佩服董先生。看完其神數,我有心得,已悟一切事。有數,因此得失看淡了許多。這幾年心境比前平和得多,所以,我認爲命紙收益,抵到爛!弟沾拜。1986年10月7日。

沾兄認真唔話得,百忙中仍然書寫稿紙五大張,茲錄如後:

父先去世,母尚康寧。 (準!)

廿五歲,可惜嚴親喪太早,罔極深恩未報時。 (準,奇在年份完全正確,正是1965年!)

一母一母又一母,萱草三株。 (三母乃麥氏、譚氏與生母李氏。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正是三株萱草。)

我(阿樂)經多年研究、深入查探,初步結論是:「鐵板神數」批過去的靈驗,批未來的卻未必靈驗,而且詞句甚爲籠統。尤其是批到壽命長短時,就什爲含糊。

當年我(阿樂)與黃霑、林燕妮及倪匡夫婦,約了董慕節一道吃飯,話題少不免又扯到鐵板神數。說也湊巧,我和黃霑、倪匡的命書裏,都有「南極仙翁來保奏,北斗星君把壽添」這一句。

黃霑是在「七十二歲以後」出現這一句的,倪匡是在「六十至六十五歲」出現的,不過「六十五歲以後」還有一句:「艱難歷盡鬚眉在,風雨聲中草木春」,然後就批完了。

而我(阿樂)出現這一句是在「六十至七十歲」,七十歲以後還有一句「老子猶龍」才批完。

黃霑曰:「總之這一句唔慌好事喇,死梗!」倪匡曰:「活到七十二歲,你還未夠本啊?」我(阿樂)曰:「不過很多人的命書中,在這一句之後,還仍批落去,照理應該不是壽數已盡。」倪匡笑曰:「之後再批落去的字句,只怕是安慰一下而已。」

事隔那麼多年的今天來印證,黃霑生於1941年3月16日,卒於2004年11月24日,享年63歲,而命書卻批他有七十二歲,顯然不準了。

黃霑是患肺癌病逝的,他是名副其實的奇才,在音樂、作曲、寫作、司儀、演戲各方面都是精采非凡的。我與他相識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初遷往港島半山大坑道,適巧與他做了鄰居,經常到他家中聽他彈奏電子琴,聽到我上了癮,問:「你跟邊個老師學??」他攤手曰:「無啊,自己摸出來?!」


後再查得《新玄機》网上術數雜誌,作者謝翹楚有一文章《黃霑的鐵板命書》。

文內資料頗豐富,現轉載主要部分:

原文           

正如紫微楊( 楊君澤先生 )在《天網搜奇錄》裡所講:「鐵板神數最擅長之處,是把人的六親情況算得如數家珍。」( 明報,1992年版,第16頁 )

 至於董老推斷霑叔的運程哪部份,筆者曾整理了一個比較表,在2005年7月的印刷版《新玄機》( 第97卷 )裡發表,茲轉載如下:

董老批句 / 黃霑的真實經歷

廿五歲:可惜嚴親喪太早,罔極深恩未報時
實況:父親逝世。

卅一歲:坐中知物體,言外見天機。似得而實無所得
實況:從事填詞工作。

卅二至卅五歲:大道是風雨有,正是英雄折磨時
實況:與女作家林燕妮相戀,和妻子華娃離婚。

卅六歲至四十一歲:必可回黃轉綠,這邊逐鹿,那邊逐鹿
實況:經營未獲大財,開路已見光明。與林燕妮合股開「黃與林廣告公司」。

四十二歲:勞中怨,不可搬
實況:取得港大哲學碩士學位。

四十五歲:觀書要自出見解,處世應善體人意。先難而後易,造化所定。寧瘦無胖
實況:繼續從事創作工作。

四十六歲:捷足先得
實況:首辦「輝黃演唱會」,大獲好評。

四十九歲:天外多鼕鼓,他鄉多財路,慳不得
實況:公司與英資的「盛世」合併。

五十歲:忌遠行
實況:投資電影及股票失敗,負債千萬。

五十一歲:補中益氣,寧樸無華,以康我道
實況:與林燕妮分手。

五十二歲:推陳出新,又見活躍
實況:先後獲得金針獎、最佳唱片監製、最佳作曲、最佳歌詞及金曲金獎等。

五十三歲:面面俱到
實況:被中國政府委任為港事顧問。

五十四歲:發上等財,享下等福
實況:還清債務。

五十五歲:木繁花榮,千蒼萬秀
實況:與陳惠敏( Winnie )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

五十七歲:( 無特別批示 )
實況:母親李慧卿不幸於美孚新村的大火中喪生。

六十一歲:下代捷報頻頻來
實況:幼女「黃宇詩」在演藝界發展理想。

六十二歲:謹舟慎車
實況:-

六十三歲:樂仁尚德,更為安祥
( 筆者按:暗示要積德行善嗎? )
實況:身體檢查發現患肺癌,做手術及接受五次化療。

六十四歲:萬里同心
實況:取得港大文學博士學位。

六十五歲:有事易招尤
實況:肺癌惡化,接受電療及化療均未見好轉,2004年11月24日凌晨病逝於沙田仁安醫院。

六十六歲:無職一身輕
六十七歲:鳥語花香得意春
七十二歲:老夫猶是少年人
七十二歲以後:南極仙翁來保奏,北斗星君把壽添


後話

若以子平法來看又如何?
據网絡資料,黃霑在1941年03月16日出世,時辰不詳但多傳說是酉時。附圖見其八字命盤。

黃霑在1991辛未年,行丙戌運,時約五十歲,投資電影及股票失敗,負債千萬。

2004甲申年病逝,正是行甲申大運首年。


董老批黃霑到:

『一母一母又一母,萱草三株。 』剛巧我手上有的鐵版神數內有這條文只尾句不同。見圖。

『六十四歲:萬里同心』
實況應是在2003癸未年時62歲實齡,取得港大文學博士學位。

六十五歲:有事易招尤』實況是肺癌惡化,接受電療及化療均未見好轉,2004年11月24日凌晨病逝於沙田仁安醫院,時實齡63歲。上述六十五歲是指他虛齡?

六十六歲:無職一身輕』黃霑已離世,固然無職一身輕。假若黃霑仍在人世,他性格又怎能退休下來甚麼都不做?

『七十二歲以後:南極仙翁來保奏,北斗星君把壽添』依董老所批,黃霑原本可活到甲申運尾的大概是2011辛卯年或後,也即仍未能過癸未大運。


《高島斷易》- 日本易占大師高島吞象

《高島斷易》是日本明治時期易學大師、以占卜參政的奇人高島吞象的畢生鉅著,百餘年來以英、漢等多種文字流傳世界,再現易占失傳正法,體現《周易》活的靈魂,堪稱《周易》占筮學之正脈。書中占例,注重軍政大事、國際關係特別是中日關係,曾準確地預言了中日甲午海戰的結果、戰後條約的內容,乃至我國定遠艦的沉沒等。


高島吞象爲日本知名的易占學者,生於公元1832年之日本江戶京橋,年幼熟讀中國的四書五經,成年後在橫濱開設物產店,生意興隆,嗣因違規與外國人通商,被捕入獄,偶得《周易》一冊,喜曰:「此天賜也!」晝讀夜思,爛熟貫通,獄中七年專注研讀易經,玩象推佔,深有體悟。

出獄後,繼續經商,但改變經營方針,開設大型旅館,因而結識政界人士,時值日本明治時代,朝野社會進行重大改革,國內外發生經濟、外交、社會等巨大沖擊,高島關注國事,屢獻計策,蒙日本政府採納,影響深遠,天皇感念高島之貢獻,首次賜賞平民高島嘉右衛門,並親訪高島家,引發各界矚目與尊崇。

明治九年(公元1876年,即晚清光緒二年)高島正式退休,專志於易學的研究與著述,提出許多著名的易佔解釋,同步登載於日本報刊,並於明治十九年完成《高島斷易》巨着。話說,清朝的時候有個叫王治本的中國人給翻譯成漢字帶到中國。

書中深刻解釋《周易》的六十四卦全文,並於每一卦每一爻列舉實際占卦之卦象、解說及事後驗證實況,卦象之特色爲單爻爻變,同時敘述卦象反映之現實狀況,舉凡中日甲午戰爭、普法戰爭、外交談判,至名人顯貴之仕途機運,問戰徵、營商、功名、家宅、疾病、婚嫁、生育,易佔精妙神準,日人尊爲「易聖」。


高島在自序中提到

夫行易有三要:明易理,一也;通世事人情,二也;至誠通神,三也。

  • 「明易理」很好理解,你連基本的經文、道理、規則都不懂肯定不行。
  • 第二點要特別重視,不通世事,沒有閱歷,卦是一定解不準的。
  • 第三點則是要我們誠心,一來心誠則靈,二來也是告訴我們排除雜念集中精神更利於思考問題。

其中明易理和通世事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成,如果喜歡周易預測,就要下番苦功了。

請記住這「三要」。這是解卦至關重要的基礎。


《高島斷易》書中一占例

明治二十二年,某貴顯來,請占某院氣運,筮得謙之小過。爻辭曰:「六四:無不利,撝謙。」

斷曰:「此卦全卦中爲九三,一陽爲上所任,爲衆所宗,有功而在下位者也。某院衆賢所集,今以陰居陰,氣運萎靡不振,有登用九三之望,故曰無不利,撝謙者,謂虛心以求賢,進而信行之也。」

後未幾,果如此占。


後話

高島因入獄七年,而七年鑽研易經有成。人生患得患失,也幻得幻失,似陰陽消長,此起彼落。

約廿多年前已有聞《高島斷易》這著作。術數界多有推薦,因其對易經應用上的研究有參考價值。但自己老早有一易經全書,故至今仍未打算購入這書,也許我個人一向對占卜術非濃厚興趣所至。

漢代易學大師京房 - 先知者不祥

有句老古话:「先知者不祥」。意思大至是說:天機不可泄漏,否則遭到天譴。

京房,西漢易學大師,本姓李,字君明。京房學《易經》的老師是焦贛(延壽),是漢易學的大師,也是有前知之能的,京房跟他學《易經》的時候,焦贛就斷定了京房這位學生喜歡談論先知,將來會不得好死的,所謂「先知者不祥」。

《漢書》有傳。焦延壽曾憂慮說:「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京房從焦延壽學《易》,得焦氏《易》真傅後創新。但他在應用《易》的做法十分急進,到處宣講之餘,以之作干擾政事。

因為精通易學,京房多次準確地預言災異,使漢元帝刮目相看,數次召見。

在當時的朝廷權力鬥爭格局裡,京房有儒家的情懷,站到了大宦官石顯的對立面。他跟漢元帝之間的一次對話非常有意思,這場對話決定了一代大師的最終結局。

他向元帝講:「歷代的亡國之君都是毀在信任奸臣上,這個道理很明白,可是輪到哪個當事的君王,他還是難以發現自己信任的人是奸臣的。怎麼辦呢?要從災異上發現問題。因為,歷史的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災異頻發之時,肯定是皇帝及信用的大臣有問題了。那麼,現在的災異情況怎樣呢?「今陛下即位以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蟲,民人飢、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異盡備。所以,您應當明白了吧。」

元帝茫然,問:「我信用了哪個奸臣呢?」

京房:「您自己應當清楚啊。」

元帝:「我要是知道,還用他幹嘛啊。」

京房:「您最信任的那個人啊,凡事都跟他商量的那個人啊。」

元帝這才明白,不過,並沒有影響他繼續信任石顯。

石顯反過手來,就把京房排擠出中央,調出去做地方官。這時,京房給自己占了最後一卦,卦象是君臣隔絕,君疑臣危。他立即把這個情況上書給皇帝,希望皇帝留下自己,或者能保持自己跟皇帝直接聯繫的權力。

皇帝並沒有照顧他。京房離開中央不過一個月,就下獄被殺。


上述故事出自《漢書·京房傳》,內記載了京房劾奏石顯的過程和內容:

原文

中書令石顯專權。房嘗宴見。

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
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將以爲賢邪?」
上曰:「賢之。」
房曰:「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
上曰:「以其時亂而君危知之。」
房曰:「若是,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幽、厲何不覺寤而更求賢?」
上曰:「臨亂之君各賢其臣,令皆覺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房因免冠頓首,曰:「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春秋》所記災異盡備。陛下視今爲治邪,亂邪?」

上曰:「亦極亂耳!今爲亂者誰哉?」
房曰:「明主宜自知之。」

房指謂石顯,上亦知之,謂房曰:「已諭。」


後話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批評元帝:「人君之德不明,則臣下雖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觀京房所以曉孝元,可謂明白切至矣,而終不能寤,悲夫。詩曰:「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又曰:「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孝元之謂矣。」

司馬光之言,大概是,君子對於如此不明之君,縱慾效忠進諫,也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的穩妥,不能莽撞行事,隨時招來殺身又禍及族人。京房那樣彈劾石顯,難以奏效是不卜可知的,意料中事。

話雖如此,古人重現節氣,不平則鳴!當時有名賢臣儒者並尚書位的蕭望之,也被石顯所迫至自殺。現世價值觀或已不同,重視明節保身,又或重要的是進諫技巧,既要合時機,後知進退以可保自身而退吧。

京房之所以馳名於易學歷史的長流,是由於他開創了今文《易》學《京氏易學》,一大特色是將六十四卦分爲八個宮作推算,這並且推動了象數易的發展,爲今日六爻、火珠林法的祖師爺。《易》作爲五經之首,研求者代不絕跡。

京房易是易學的一支。傳孔子傳易於商瞿子木,再五傳至齊田何子莊,再三傳爲孟喜,孟再傳焦延壽,焦氏終傳京房。焦延壽講《易》,喜推災異,以自然災害解釋卦象,推衍人事。

《漢書京房傳》概括焦延壽的學術道:「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卦更值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爲候,各有占驗。」

我十多年前,曾對京房易論有興趣,而購入了倆個《京房易傳》版本作研閱。限於資質,雖然未能全理解,但也從中明白多些易卦學知識,開卷有益。

術數學多以先知作趨吉避凶之作用。但若怕「先知者不祥」,則先知而不言又或不理,那先知來何用?不知不理便可心安理得?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