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蔣介石的名與字取自《易經》


吳清源:誰將百歲人間事 只換山中一局棋


新浪網 2014-12-02 10:49   文/新浪專欄  

2008年,開始閱讀有關圍棋的書。有了孩子後,家里添丁,謀衣謀食更加辛苦,也冷淡了研習圍棋的心思。忽一日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書櫥了有一本吳清源的《中的精神》,在等待小酌的空隙,我草草翻完這本傳記。  

吳清源在日本的輝煌賽事,已是一個時代的背影,小刀崔感興趣的是幾個片段。比如,吳清源和當時的政府總理段祺瑞下棋,天才少年不知深淺,贏了段大總理幾目,老段亂了分寸,當眾拂袖而去。  

在偽滿政府,大書法家鄭孝胥一失足遺千古恨,當了漢奸官員。不過,鄭大人對少年吳清源有過點撥,他鄭重地說:萬物皆自然。吳清源一生關於“中和”的思想來之於此。  

田壯壯執導的電影《吳清源》,色調過於隱晦,影像善於表現衝突與故事,但難以詮釋吳老一生的中和思想。  南京屠城後,中日對峙,當時在抗日的緝拿傳單上,還有吳清源。吳處在中日之間,目睹中華淪陷,但又揚名於京都,心胸自有萬般起伏。新中國建立後,周恩來總理托人傳話:吳清源什麼時候來中國,我們都歡迎。  

周總理的關懷,卻讓吳清源於感激之余,卻又犯了書呆子氣,他倔強地說:“我是中國人,我當然可以回去。”  

吳清源和大文豪川端康成是至交,兩個人都消瘦,體重不足百斤,於是打賭,誰多吃點誰的體重超過百斤,誰請客。  台灣曾褒贊吳清源為當代棋聖,可吳清源力辭這個稱號,認為“聖”字過大,只接受了“大國手”的美譽。吳清源和蔣介石見過兩次面,其一少年時,吳目睹蔣介石一身戎裝,令人生畏;蔣兵敗台灣,心中的滔天兵氣消解大半,晚年的蔣介石在吳的眼中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研習《易經》是吳老的日課,他對周易的理解,可謂是化繁為簡,還原為一門樸素的哲學。比如,蔣介石的名與字取自《易經》,世人的理解都有政治傾向,說“介石”是頑固不化之義。吳老的觀點是:《易經》的“介”同“芥”,是古代的草,草與石一柔一硬彼此依附,才得吉祥。  

吳老的中和思想,根植陰陽。圍棋融合兵家與陰陽的理念,陰陽平衡方為中和。吳清源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他影響了很多國手。前年,韓國國寶李昌鎬出了自傳《不得貪勝》。李昌鎬稱霸棋壇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他的棋風樸實無華,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在黑白天地中馳騁。重要的是,李昌鎬發明了一種“減速的美學”。所謂“減速的美學”,就是重視通向成功的過程,勇敢面對過程勇敢面對過程中固有的障礙,坦然接受每一個挑戰和失敗。  

令人感嘆的是,這兩本自傳,最大優點也是最大缺點,就是太樸實無華了。果然是文如棋風。  

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尚無力跟隨兩位頂尖高手返璞歸真的空靈態度,小刀崔推薦另外一本芮乃偉的《天涯棋客──我們漂泊的圍棋生活》。芮乃偉是吳清源的得意女弟子,文筆細膩,將棋盤上的精彩一點點滲透到筆墨里,十分好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