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高一寸爲山,低一寸爲水」聯想篇

前文講及唐代禪宗大師 青原惟信 禪師的有名的「修禪三般境界」語錄: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禪家山水觀前堪輿家山水觀

講到山和水,也即聯想到風水的巒頭學。風水巒頭學上也有近似理法。明代 徐善繼 地理形學家在其著作上《地理人子須知》對辨認「平洋龍」法,有以下記錄:

原文

張落魄云:平湖之脈,坦夷曠蕩,卻是支龍行度。其體段若盞中之酥、雲中之雁、灰中之線、草裏之蛇。或沈潛,或無影無形,或藏幸而失跡遺蹤。生氣行乎其間,微妙隱伏而難見,全在心之智,目之明。以高一寸爲山,低一寸爲水,察其支之所起,辯其支之所終。起則氣隨之而始,終則氣隨之而鍾。若脈盡而水止,界合分明者,此平洋之大地也。


玄空法則否

「高一寸爲山,低一寸爲水」好熟口面?對!這是一般所盛傳是一玄空之法則。但這應是始見於明代 徐善繼 是地理形學家的著作。徐氏並非所謂是《三元玄空法》派人。而徐氏巒頭理法早廣泛融合用於三合法風水內及三合派法著作內,例如清代之《地理啖蔗錄》。


共通之理

因上述巒頭論,即山不是山因低一寸則以水論,水可會不是水若高一寸則以山論。也即禪家第二個境界了。

話說,風水大師(又稱地師)有分三個等級,見下:

上等地師觀星斗
中等地師看水口
下等地師隨山走

即,

三等地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二等地師,高一寸山,低一寸水
頭等地師,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須知山性和質仍然是山,水性和質仍然是水;而一寸只比喻不要認真硬以一寸作標準:再者承聚氣上有所不同。可要靈活應變於用!這看似我是以現代物理學論。

其實,古代地師在實地堪察時,也查量土和水性質和其遠近高低對建造陰陽宅的影響。例如,清代《地理啖蔗錄》卷七「相土,望氣,嘗水」。又如三元玄空無常派章仲山的著作《心眼指要》內有「土高水深」,「辨神氣色澤」,「因氣驗水,因水驗氣」。

所謂「古有神農嘗百草,後有地師嘗百土」從而知古時做地師搵食可不易,幸並非需要食泥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