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與內地通關 港樓市援兵到?

與內地通關 港樓市援兵到?

 HKET   評論2023/01/14

本港於周日(8日)日前終於與內地開關,可是首日只有約5,000人入境香港,與疫情前的盛況完全不能比較。這其實不難理解:香港因本地康樂產業落後,本地留不住消費的人和資金,以往大家勉為其難願意忍受環境狹窄和娛樂選擇少,只因香港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亦因為如此,當近月接連放寬防疫措施也不能提振經濟,便有人把市場的希望押在內地人來港消費之上。

無論如何,我們一直期盼「經濟因封關變差,所以開關經濟就會好」的非黑即白邏輯,更像是一種生活在重大痛苦中時,讓自己保持人生希望的主觀良好願望;實情是,早前餐飲業在本地傳統聖誕旺季好像也不熱鬧,反而有好幾家筆者喜歡的餐廳早前結業。

至於另外一個開關「都市傳說」,就是與內地通關將會利好香港樓價,筆者認為也是較缺少科學根據。

在討論例如通關這些與內地政府相關政策時,部分香港評論員常犯「自我中心」的思想錯誤,即以為人家做甚麼都是在針對香港、每個政策都是為香港度身訂造,這些分析方法精準度當然很低,很多香港人便把不能理解的政策「神格化」,倒果歸因,陷入套套邏輯(tautology);其中的遠因,可能是因為過往有興趣「認識中國」的香港中產階級,常常對一些人物之間的小是非、陰謀論深感興趣,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有人甚至連作專業投資決定時也錯用這些分析方法,導致經常錯判。

「自我中心」易錯判 港樓或添沽壓

今日中國終於開關,後面可以有一萬個原因,但筆者完全想不到與提振香港原本已極高的樓價有甚麼關係;反而近年內地「房住不炒」遏抑樓價,現時美國加息,也是想為通脹降溫,達到平抑物價的效果,紓緩社會矛盾,而中國的調控進展更是比美國快、狠、準。大環境如此,香港不可能是例外。

回到樓價問題,早前筆者與長輩談及投資意見,提到現時香港樓價走勢有兩派理論:看淡的一方從經濟差的基本面惡化,估計樓價將會下跌;另一派則認為,樓價跌是臨時性,只要內地與本港一通關,「救援騎兵」便會回來拉動需求,樓價馬上又會回復回升。筆者當時的回答是,其實還可以發生第三個更差的情況,就是通關後內地人不是來港買樓,而是賣樓,進一步加劇香港樓價跌勢。

事實上,若真有國內買家力量,全面通關前已在發揮作用了,根本不用等到通關當日;要等到毋須隔離才來的,大多也是過客,來港遊玩購物,而非打算長期在港發展落地生根,不會無端在前景未明朗的情況下,買入價格仍然高昂的香港樓。

就算以中期來說,通關對香港樓也是沽壓多於購買。首先,中國經濟雖然底氣仍好,但經歷疫情和中美貿易戰後,人民也是閒錢不多,以及趨向保守,與疫情封關前的購買力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中國尚算是中等收入國家,有能力買香港樓的都不是普通中產,而是出手爽快的投資高手,現時兵荒馬亂,在境外多持美元現金(或港幣)有何不好?反而可能是通關後才記起在香港有物業未賣,或終於有時間來港收拾屋內文件和個人物品,順手放盤,進一步增加沽壓;而且以內地人的普遍取態,殺價通常較爽快,整個大勢加起來,便是通關更易令香港樓價斷崖式下跌。

「通關導致內地人賣樓」並非危言聳聽,例如灣仔恒大中心據報日前再度流標,2021年協鑫新能源(0451.HK)主席朱共山於賣出其個人名下貝沙灣物業,帳面賺逾4,000萬,今日回看可說是高瞻遠足。

正所謂「希望不是一種策略」(hope is not a strategy),很多時候人愈感到痛苦,就愈會期盼某些有象徵性的日子會有奇迹;但就樓市來說,這恐怕也只是一個都市傳說,到頭來通關前後較平時多出的成交,可能也是本港中產人士把通關當作一條幻想的「死綫」,促成雙方盡快完成已談好的交易。至於其他業主,若誤信後市好轉,錯過下回合跌勢前的出貨機會,則恐怕會後悔太遲。


後話

不錯的分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