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外資暫撤歸來香港有期?

潘學智:外資暫撤歸來有期


思考香港     2022-12-06 
潘學智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

 WhatsApp Image 2022-12-06 at 3.25.40 PM (1).jpeg

疫情傳播維持低水平,香港馬不停蹄與國際活動接軌,「香港回來了」是多個國際高層次峰會和展覽的主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增設「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將會承接這一系列對外交流,主動出擊招攬外資。今屆政府愛講KPI,而統計處最新的外資調查正正發現,駐港公司數目轉升為跌,跌穿9000間,證實香港的吸引力稍為褪色,需要加緊扭轉逆勢,維持香港國際營商地位。

國際投資者的選址決定,在短中期最受地緣政治影響。五年來,近100間美國企業從香港撤資,是流失量最大的地方。香港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眼之中,商界被迫承受中美過招的政策衝擊。再者世紀疫症出現,內地與香港唇齒相依,為保防疫戰線,經濟增速放慢,盈利能力不及其他亞洲國家亮眼。

不過,並非所有國際企業選擇離開香港,德國與新加坡的駐港公司數目就不跌反升,原因也離不開地緣政治。德國總理朔爾茨是首名在疫後訪華的西方領袖,他事先表明必須繼續和中國做生意,香港自然也受惠於兩國的夥伴關係。而這幾年正值RCEP的蘊釀期,新加坡作為區域中心,善用亞洲多邊主義興起之際尋找商機,透過香港進軍內地巿場也不難理解。

在外資眼中,16項選址因素在最近一年的有利程度大多下跌,以地理位置、內地商機和基礎建設跌幅最大,反映內地經濟表現主宰香港的吸引力,而長期的出入境限制,亦令香港未能發揮自身的航運優勢。另外,3項因素被評為更加有利,算是例外,包括法治及司法獨立性、政治穩定及安全性、居所的供應及費用,印證香港社會從修例風波與國安法的震盪中恢復過來,營商環境正在迎接由治及興的新時代。

香港經濟已經克服政治困難,否則外資數目不會在去年錄得升幅。市場不景氣令今年數字急跌,經傳媒報道加劇大眾憂慮。然而,一年的跌幅難以證明系統性撤資。外資對政治問題的關注度已冷卻至修例風波前的水平,而防疫措施則從不足一成,跳升至超過四成,是政府最需要回應的事項。以樂觀的態度期待,疫情防控鬆綁之後,外資有望紛紛回歸,真正喊一聲「香港回來了」。不過近期感染個案有回升跡象,香港如何有序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逐步與世界恢復通關,追上環球經濟步伐,仍然是目前最核心的施政表現指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後話

上文內容似是只「人云亦云」之言論而並無新意,也頗缺支持論點數據。

1)德國與新加坡的駐港公司數目就不跌反升

為何不提供數據作支持論點?數字和比率所佔總整體高低是關鍵和重點。機構重量、商業類別,資本級數等也更重要。

2)3項因素被評為更加有利,算是例外,包括法治及司法獨立性、政治穩定及安全性、居所的供應及費用……

法治及司法獨立性、政治穩定,是大部分市場競爭國家所同樣擁有和追求,香港並非獨有又或其它國家更在倒退吧!

至於居所的供應及費用,也不見得享有獨特低廉豐優的形勢,尤其是在居住上。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