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香港爭取全球人才的最新願景

香港爭取全球人才的最新願景
2023/3/13-3/19
 亞洲週刊
2023年11期

香港繁華街景:爭取全球人才,為城市增添更多創新平台

香港吸納人才除了發揮高薪的優勢,也要開拓新的境界,不要泥守舊制,而要進入「苟日新、日日新」的良性循環。香港在國際上招攬人才,也等於是為城市注入新鮮血液,擺脫舊日的包袱,與分離主義劃清界線。在新金融、中藥標準化等領域不斷創新,吸引全球敢於創新的人才,才可以創造更多創新的平台。

在北京兩會舉行之際,香港的國際地位與城市競爭力又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由於二零一九年黑暴事件之後,不少「深黃」人士移民海外,尤其拿著BNO(英國海外護照)移民英國的人,估計逾十萬人。這都對香港的不同專業領域帶來衝擊,特別是護士﹑教師﹑醫生等行業都有人才荒之歎。但危機也帶來轉機,這其實是人才更新換代的機緣,也開啟了香港在全球徵才的大門。

面向國際,香港擁有很多隱藏的優勢,如今求才若渴,可以使得長期被忽視的競爭力露出水面,展示香港的魅力。

香港的魅力在於專業領域的高薪,從大學教授到醫生與護士,平均工資都位居世界前列。但香港過去都是人才保護主義的天堂,如醫生與護士的執照都只承認本地學校的畢業生,或是英國與英聯邦的學生,對於台海兩岸的醫學精英都饗以閉門羹。護理專業也是如此,只看香港與英國的資歷。但在今天人才短缺的情況下,香港必須揚棄保護主義的心態與法規,用人唯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符合香港人的福祉。

事實上,香港專業人才的高薪結構在全球都很有吸引力。香港醫管局最近去英國網羅人才,尤其瞄準醫學院即將畢業的精英,發現英國醫院的初級醫生月薪只有港幣兩萬多元,而香港的初級醫生月薪高達七萬港元,差距之大都顯示香港的優勢。

不過吸納人才不能只靠工資,而是要「說好香港的故事」,近年西方主流媒體都在抹黑香港,說這個城市在頒布國安法之後,失去了自由民主法治與人權。但在香港的居民都知道這些都是污衊之言,因為香港的國安法只是針對那些搞港獨的群體,追查那些「吃裏扒外」、私通外國﹑企圖顛覆政府的人。對於奉公守法的市民,其實沒有任何的影響。海外的一些留學生只聽信一面之詞就被誤導。

香港演員甄子丹最近就公開批評,英美的主流媒體BBC與CNN從來不報道中國的正面發展,而是聚焦負面報道,萬馬齊喑。儘管這些傲慢與偏見都經不起事實的考驗,但三人成虎,謊言說多了就成為真理,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因此香港當局必須正本清源,針對海外扭曲的論述加以精準打擊,不能任之由之,導致香港的國際形象受到損害。

香港吸納人才也要開拓新的境界,不要泥守舊制,而要進入「苟日新、日日新」的良性循環。只有不斷嘗試創新,才可以吸引全球敢於創新的人才,才可以創造更多創新的平台。

毫無疑問,在金融創新方面,香港其實擁有亞洲少見的優勢,應該充分發揮。由於中國大陸擔心國家安全,對於加密貨幣、元宇宙等都非常謹慎,甚至加以禁止,而新加坡也是對此嚴加提防,但香港是全球化之都,資金、人才與技術自由流動,對於「新金融」的發展都是最佳的試驗場所。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大馬等地備受限制的新金融人才可以在香港的這蕞爾小島開拓宏圖大業,落實在大中華其他地區難以落實的新金融探索。

這其實也是對中國金融發展的「側翼」,可以成為中國與西方「新金融」的對接點。在某個意義來說,也是「曲線救國」,發揮港元與美元掛鉤的優勢,間接為電子人民幣作出了貢獻。

香港在中藥標準化方面,也有很多可以突破之處。一九九七回歸時董建華就提出「中藥港」的概念,但歷屆政府都沒有徹底落實。

如今歷經劫波,香港可以在中藥製作的產業鏈上,發揮最後把關的作用,避免偽冒成藥魚目混珠,損害中藥的形象。這方面的人才需要來自五湖四海,包括法律、保險、生物化學、管理等人才,但都需要香港的嚴格品管系統,確保消費者的健康。這都是香港的傳統的優勢,也是吸納各方精英的磁石。

香港政府當局近日推動「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迄今已經收到一萬四千人申請,批核了九千多份,超過一半是三十歲以下人士,都顯示香港在全球的吸引力。香港的學術界由於薪水冠全球,近年吸納了全球的精英,特別是台海兩岸與新加坡、大馬等地的專才,也使得香港幾家大學的國際排名都不斷上升,名列前茅。

時代創造人才,還是人才創造時代。這都是環環相扣,香港吸納人才,等於是為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擺脫了舊日的包袱,也是「去意識形態化」的開始,告別很多新一代的仇華的心態,要和港獨等分離主義勢力劃清界線,才可以在香港安居樂業,才可以在這城市發展自己生命的第二個春天。 


後話

內容沒有甚麼新意也沒有甚麼特別建議,多是陳腔濫調!只似是翻炒冷飯一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