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失傳的『一百二十甲子』法

前文談及一近代著作《中華絕學兩岸緣---梁湘潤大師評傳》作者是何重建,在2014年由香港星易圖書出版。書中第一集是講及『祿命文化簡史』,發覺其在祿命法發展歷史和特色分析上十分富資訊性,值得引錄作分享。

書內有一專題『命理學的失傳』,而其中失傳之一是「卦氣五行」、「一百二十甲子」

原文

[卦氣五行],是五行[代理制]最早模式。從理論上說,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應爲120組。東漢時期運用的120甲子,出自楊雄[太玄數]。我們今天所用的60甲子推斷出的結論,與1800年前運用的120甲子,準確率至少降低了50%。

梁湘潤老師說:[莫怪管輅、魏寧等人能算出北齊武成王(北齊武成帝高湛,公元537-569)只有32歲的壽命,是用120甲子推算,是今日60甲子所達不到的層次]。對於卦氣五行、120甲子的論法,今天完全一無所知,成爲永久的歷史之謎。

附百度百科簡介(推薦百度百科查看管輅生平詳細介紹)

管輅

(三國時期曹魏術士)(210年-256年),字公明,平原郡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人。古代卜卦觀相行業祖師。

八九歲,喜仰觀星辰。成年之後,精通《周易》,善於卜筮、相術、算學,學習鳥語。相傳每言輒中,出神入化。體性寬大,以德報怨。正元初年,擔任少府丞。


關於一百二十甲子之迷,從网絡上可搜到以下資料作參考:

1)《四庫全書.子部.元包經》記載:

八卦亦成六十四卦共百二十八卦也,卦有六十四天地陰陽幽顯互用,皆成一百二十八。故甲子六十而百二十,所以人皆有百二十年之壽,得其半者為下壽也。卦百二十八者,八之十六也。甲子百二十者,八之十五也。十五為運行之數,十六為生物之數……。

元包六十四卦用世爻者,八卦變為六十四卦也,周易六十四卦用動畫者,六十四卦變為四千九十六卦也。

從魏晉南北朝的《元包經》中,可窺見中國古籍確有記載120甲子陰陽曆、128卦、4096卦的數術易理。

2)另一說法,傳統曆法是用天干地支搭配,搭配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屬陽,乙、丁、己、辛、癸屬陰。

據《協紀辯方》記載:

陽從陽,陰從陰,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即先天乾、兌、離、震納之。醜、卯、巳、未、酉、亥,六陰辰,即先天巽、坎、艮、坤納之。

方法是陰從陰,陽從陽,在天干地支中,陰數只能搭配陰數,陽數只能搭配陽數。所以說有甲子年,但沒有甲丑年,有乙丑年,但沒有乙子年,如此六十年一來回爲一甲子。


後話

十天干、十二地支只組成六十甲子曆。然而十天干、十二地支,是應可得最大公倍數為「一百廿甲子陰陽曆」是曆的滿數,一百廿陰陽曆(含六十陽、六十陰)以「甲-丙-戊-庚-壬」和「乙-丁-己-辛-癸」編排。

雖然據《協紀辯方》所記載,傳統曆法是陽從陽,陰從陰,即甲子,乙丑。但並無解釋為何如此而又棄用陽從陰,陰從陽,即乙子,甲丑。

我想,古代曆法是配合上卦氣的。現在沿用著卦曆配六十甲子,可稱是「正易之正順排法」。我猜想,也可有「顛倒易之反逆排法」,這論符合太極倆儀,陰陽理。

假設首法適用於中原地理(即北半球)上日月星辰季氣週期。如此後法或可適用於南半球地域,日月星辰季氣週期是顛倒而行。

若按照這假切,遺失的另六十甲子也即是可組成南半球的卦氣曆法吧。然而排例序上,有可能並非依正順法的,甲子乙丑而變為乙子甲丑。而是倒反法,即始於己午,庚未,辛申等,也似符合南半球的季氣。

這只是我個人突然產生的奇想,仍然無實質證據及研究。當想到這涉及整個曆法架構和編造要修改配合這顛倒六十甲子的浩大工程,我還是放棄而早點睡吧,也許大可能我的奇想是錯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