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西漢易學大師論「任人之道」

【春秋雜論】任人之道

文/嚴陽 |2020.04.30

京房與漢元帝共論,因問帝:「幽、厲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國之君,各賢其臣,豈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也。」(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

京房是西漢之時的易學大家,擅長使用《易》占卦災變。但是,從這則《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京房也挺擅長以既往的歷史作為今天的鏡鑒的。他借與漢元帝議論的機會,趁機提出了作為國君應該如何用人的問題:應該任用忠臣,否則,可能亡國。比如說,周幽王、周厲王就是因為使用了不忠之人。而漢元帝似乎對於這一點也很清醒:亡國的君主,各自都認為他的臣下是賢能的。哪裡是明知不忠還要任用他呢?

當漢元帝說出這句京房期待已久的話時,他一下拜服於地,說了一句應該為後世之人永遠記取的話:「就怕我們今天看古人,也像後代的人看我們今天一樣啊。」而他這句話的重心在後半句,即對漢元帝眼下的用人表示質疑,並擔心它可能造成的後果——亡國。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京房擁有足夠的機智,而漢元帝也並非傻瓜。那麼,在京房進獻忠言之後,漢元帝後來是不是對於他的用人方式作出些許改變,以努力避免歷史覆轍的再次上演?答案是沒有!他一如既往寵倖宦官,結果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不僅如此,曾經對他提出忠告的京房,因為「誹謗政治,歸惡天子」的罪名被棄市(在公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而這,也是歷史上很多「忠臣」的結局。

對京房的遭遇,我們只能一聲嘆息:既然你對《易》學的研究極深,擅長占卦,那麼,為什麼不用它來給人看看風水以及算算普通人的婚喪喜嫁?而丟開這個,去跟皇帝探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皇帝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你就不知道這裡面的風險極大?尤其是說那些皇帝不愛聽、不願聽的話,能有好果子吃嗎?

其實,對於皇帝來說,能夠讓王朝「一世二世而萬世」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可現實的享受同樣是他們不願放棄的。

所以,我們也就看到了不管是哪個封建朝代,都無一例外地都會按照週期律運行:建立、興盛、衰落、滅亡;而與這一週期律對應的「任人」則是:賢臣、奸臣(有時是宦官)。


後話

上文轉載自网絡。

京房 (魏郡太守):字君明,東郡頓丘人,本姓李。漢元帝時為郎、魏郡太守。治易學,師從梁人焦延壽,詳於災異,開創了京氏易學,有《京氏易傳》存世。《漢書》有傳。

記得上述歷史事蹟也記錄在《京氏易傳》內。話說,唐太宗有謂:「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故後世人常言「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從上述京房事蹟,可知一代易學大師雖精於古法占卜和風角術,只知風骨重氣節。有因不懂現世流行的《風角術》(或稱者風隨風術),不懂「搖風擺柳」「看風駛埋」心法之妙用,自然無法自保,不能全身而退。可惜!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