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明報社評:獨立檢討看全局 政府應從善如流

社評:獨立檢討看全局 政府應從善如流 - 20230202 - 社評

【明報社評】行政長官李家超回應檢討抗疫倡議,同意要總結經驗,但不同意設獨立調查委員會。每屆政府均有可能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情也不會是本港最後一次新型流行病毒爆發,「戰疫」過程中不停總結經驗、提升應變能力,當然也是一種檢討,但這跟事過境遷後,以更高更闊視角回望全局檢討得失,乃是兩回事,層次完全不同。由抗疫初期的病毒檢測追蹤、谷針,到後來第五波疫情爆發、院舍淪陷前因後果、公私營醫療系統分工等,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檢視。良政善治需要公開透明,獨立檢討抗疫,方式不一而足,最重要是開誠布公,留下詳細明文報告。多名政府專家顧問都支持獨立檢討,政府應該從善如流。

戰時檢討為應變

戰後檢討為未來

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早前倡議仿效2003年SARS後的做法,成立委員會檢討抗疫經驗得失,為未來再有流行病大爆發做好準備。有關倡議得到至少5名政府專家顧問支持,身兼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的孔繁毅形容,檢討是必須的,尤其每年冬季本港將面對新冠和流感夾擊,及早檢討公院內科病牀、人手和外展服務,到了下個冬季已可見到成效;另一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亦認為,本港需要獨立檢討新冠疫情,包括處理得好或不好的地方,具體方式及涵蓋範圍,可以從長計議。

李家超日前主動提及抗疫檢討問題,同意要總結經驗,以便有效應對未來不同威脅,但不同意獨立調查抗疫,亦不同意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理由大致有四:一、新冠疫情肆虐3年,各地政府都按自身實際情况處理疫情,沒有公認的最佳或標準方案,比起歐美一些國家,香港抗疫成績已算不錯;二、疫情步入新階段,做好復常部署及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乃是政府現時兩大目標,一言蔽之就是「向前看」;三、現屆政府上任後,已不斷總結抗疫經驗及改善措施,例如成立新指揮架構等,各部門亦已將有用方案納入指引恒常化,簡言之就是經驗總結已做,毋須獨立檢討;四、疫情變幻莫測,政府應對預案再多也無法窮盡所有可能狀况,最重要是「決策要快、執行要準,落實要講求結果」。

各地應對新冠疫情策略不一,過度簡化的跨地比較並不合適,不代表不能參考借鏡,更重要是每個地方都應該反思自身抗疫經驗,總結得失,自我求進,全面深入的「賽後檢討」,正是為了向前看,希望未來做得更好。香港抗疫3年多,經歷了不同階段,面對過多場大戰役,每一仗總會有一些新問題,當局需要不斷檢討修正「戰術」、整頓指揮及作戰系統。這類戰爭過程中的「不斷檢討」,旨在應對戰場形勢,只爭朝夕,跟戰爭後「全盤檢討」,放眼全局,實為兩回事,前者不能代替後者,兩者亦不應混為一談。

戰爭中當局者迷,乃是常有之事。抗疫戰爭邁向終局,展開獨立檢討調查,目的是站在更高更廣闊的位置,以更冷靜更清醒的視角回看全局,既看個別重大戰役,更看整場戰爭。抗疫如行軍,決策快、執行準,屬於應變層面的問題,然而總結抗疫經驗,不宜僅止於此。抗疫決策不僅要快,更要準。回看整場抗疫戰爭,決策甩漏不到位,屢見不鮮;官僚機器處處卡住,後勤支援不足,同樣相當常見,賽後檢討最大目的,不是要給某部門或某官員翻舊帳,而是找出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當中是否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因素或盲點、日後可以怎樣避免重蹈覆轍等。

去年初第五波疫情大爆發,短短數月近萬人死亡,院舍成為重災區,公院不勝負荷,大批長者寒風下在公院外露宿等候治療,恍若身處戰地,情况令人震驚。事隔近一年,公眾仍有很多疑問。Omicron病毒2021年11月首現,世衛很快已指出此病毒株傳播力極強,港府亦強調有密切跟進防範,為何到了大爆發時,卻好像全無準備?疫情滔天,市民缺乏支援,求助熱線彷彿永遠打不通,政府措手不及,問題究竟出在哪裏?院舍爆疫大批長者離世,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總結,留給後人?公營醫療系統不勝負荷之際,私人醫療系統應該如何提供更多支援?相信不少人都希望獨立檢討可以提供一些啟示和答案。

檢討愈透明愈好

書面報告留紀錄

第五波疫情是最混亂時期,需要賽後檢討地方一定最多。另外,整場抗疫戰爭中,由病毒檢測、個案追蹤、谷針到外防輸入政策變化,很多地方都值得通盤檢討。

今次疫情奪去過萬人的性命,遠多於SARS時的299人,當年特區政府願意獨立調查,沒理由現在不能為之。抗疫檢討愈公開透明愈好,倘若政府認為,由立法會設獨立調查委員會,以類近法庭聆訊方式傳召證人,並非合適做法,也可以考慮採用其他方式。當局可以邀請具威望人士,領導獨立檢討委員會,就一些抗疫課題,找來各方專家及持份者述說當時情况、提供改善意見,並將檢討結果以書面報告形式公開發表,讓政府日後有所依從,兼讓公眾可以對這場抗疫戰爭,有更多了解。


後話

本地《聯合早報》也有刊登這《明報》社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