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仍有近300文章待補上標籤)

唐代小說《酉陽雜俎》- 禍兆(3)

「預兆」是玄學中一熱話題,可以是人親身偶遇又或夢中得到的兆象示意將快發生的事,可吉可兇。古來精術數占卜者,多會起卦問因由吉凶。

唐代段成式所寫的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卷四內有『禍兆』為題的數則小說,似是真人真事實錄而成,頗有趣味。早前介紹了倆則。今日再看另一則我簡稱『雷劈』:

原文

蕭浣初至遂州,造二幡竿施於寺,設齋慶之。齋畢作樂,忽暴雷霹靂,竿各成數十片。至來年,當雷霹日,浣死。


以下白話譯本

唐文宗時,大唐崇佛風行。蕭浣初到四川遂州上任,便爲當地寺廟捐贈了旗幡、舍利龕之類,並舉行典禮慶賀,音樂聲中,忽然打下一個大霹靂,蕭浣捐的佛塔被劈的粉碎。翌年,又一個雷暴天,蕭浣猝死。


後話

禮佛前先看佛面

似乎佛並不高興蕭浣所為,拒收下蕭浣的禮物,故在慶賀典禮時施以雷劈毀之。

歷史記載(源自网絡)
蕭澣,一名浣,南蘭陵人。唐朝官員。蕭澣是「牛李黨爭」中《牛黨》黨魁之一。

牛李黨爭(808年-846年),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爭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士大夫爭權的現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

史學家的意見(源自网絡)
中國史學界對於牛李黨爭的性質存在分歧。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南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差異。總體上認為,牛黨是新興的庶族地主;而李黨則是沒落的門閥世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牛李黨爭的焦點在於對待藩鎮態度,是主張強硬政策(李黨)與妥協政策(牛黨)的分歧。又認為李黨主張革新,牛黨因循守舊,所以李黨是進步的,而牛黨是守舊反動的。

但無論如何,不管牛黨或李黨,都必須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因為唐朝中葉以後,真正在主導朝局的主角幾乎都是掌握中央禁軍兵權的宦官,牛李黨爭雖然對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響,但與宦官相比,政治上只能是第二流的角色而已。

蕭浣之死與禍兆

既混身於古時唐代朝野「牛李黨爭」即朋黨之爭,又涉及聯同宦官合作弄權擾政,災劫兇險甚至殺身之禍本是難免。

正如香港流行俗語「出得嚟行,就預咗要還!」只是當佛也反面拒其禮而施以雷劈警告,仍不知機不知衰,及時提早收手引退。

没有评论: